□本报记者 张诗绮
7月10日,本报民生版刊发了《“夕阳红”服务队广场献爱心》的报道,很多市民在感动之余,也提出了很多问题,比如:他们以什么为生?他们的初衷究竟是什么?他们还要到什么地方去?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再次来到黄明辉夫妇身边,看看在他们故事的背后,究竟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
最初的触动
在为老人们拍照的日子里,有几件事情让黄明辉至今记忆犹新。
在浉河区东双河医院门口,一位老人的儿女拿着老人的身份证,想让黄明辉帮着翻拍一下,当时老人正在住院,还插着氧气管,照的照片是拿来办医保的。“翻拍的肯定不清楚”,黄明辉这样想,最终,黄明辉把照相设备搬进了病房,为老人拍了一张清晰的照片。
在浉河港大庙畈村,几个老人相互搀扶着来照相,其中有一位老奶奶拿着去世的老伴的照片,请黄明辉帮忙翻拍放大。黄明辉一看,照片很小,放大了必然模糊不清,就如实告诉老人。老奶奶很执着地请求黄明辉:“这是我老伴,不清我也要,你就帮忙放大吧。”老人还拿出老伴去世前两个人的合影给黄明辉看,说这辈子她和老伴没照过几次相,更没有亲密一点的照片,言语中流露出深深的遗憾。黄明辉见状,主动提出把这张照片也翻拍一下,又用PS技术把老两口的距离拉近了一点,让老人感动得不行。
这些虽然都是小事,但黄明辉思量着:还有多少偏远山区的老人没有给亲人留过影?也许他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我要用最快的步伐赶到他们身边,给他们的晚年生活带来一点的幸福与美好回忆。
只要能够生存 就会走下去
黄明辉给老人们免费照相、免费打印,只是当老人们要求过塑或是加相框时收取些费用。黄明辉说,自己的免费拍照服务能够持续下去,最应该感谢一位支持他义举的做煤炭生意的老板。“我们现在到一个地方,一天大概能照三四十张照片,免费拿走的占三分之一,剩下的一部分会要求过塑或者配个相框。那个老板以超低的价格给我提供打印纸和相框。如果不是配相框有微薄的利润,我这两个人吃住、油钱都没法解决,也不可能做得长久。”黄明辉说,“仔细算算的话,平均每天也就能够收入五六十元而已。”黄明辉妻子告诉记者:“我们俩这样一个月,能够获得的收益不过两千元。但是我一个人在别的餐馆、商场打工,就不止这么多。可他(黄明辉)总对我说,只要能生存,咱们就做下去,挣再多钱也买不回老人们幸福的笑容。”
做好事来“穷游”全国
“穷游”全国,可能就是黄明辉夫妇的另一个梦想吧。“下一步,我打算到更多偏远的地方去,为那些没有照过相或者腿脚不便的老人服务,把这件事坚持下去。”黄明辉对记者说,“之前曾有一个梦想,能够游遍全国,体验各地的风土人情。像如今这样,可以边打工、边服务、边旅游,也算是一种‘穷游’吧。”
“下一站目的地:甘肃!”黄明辉踌躇满志地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