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慧

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信阳日报》,如今已走过三十年。她从最初一棵鲜活的嫩苗,经过岁月的洗礼,已成长为一棵傲然挺立的参天大树,枝繁叶茂。我作为《信阳日报》组版工作人员,和母亲一起经历了这一辉煌历史进程。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母亲郭兰是原信阳地委印刷所的一名排版师傅。信阳地委筹划《信阳日报》创刊时,排版的任务便落到母亲的肩上。对于从未接触过报纸排版的母亲和她的同事来说,有些不知所措。在厂领导的带领下,母亲和同事们一起到平顶山等报社印刷厂学习排版技术,经过数月的努力,终于在1984年7月23日排出了《信阳日报》创刊号。

在铅字印刷年代,每个编辑都备有一把钢尺和一叠版样纸,把文字按照字数精确地换算成版样上的行数。《信阳日报》创刊之初,便有一支业务熟练的编辑队伍,他们一画完版就跑到印刷厂,忙得不亦乐乎。母亲总是加班,经常为排好一个版而忘了回家做饭。那时的我还是一名中学生,一放学就跑到车间,当看到母亲把那么多的小字一个个码到一起,最后变成了一张报纸,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时,我也高兴得欢呼雀跃,觉得这是一项很神圣的工作。几年后,我高中毕业,便也加入到排版工作当中。

岁月流逝,科技飞速发展。当母亲到了退休年龄的时候,1990年,《信阳日报》实现“第一次革命”,在全省报界率先淘汰铅排,告别“铅与火”,进入“光与电”时代。而我,恰恰作为第一代激光照排的学习者,光荣地接过母亲手中的接力棒,开始了《信阳日报》的电脑排版生涯。

文字录入是激光照排的根基,通过勤学苦练,我的打字速度从每分钟几十字提高到近200字,与拣铅字相比效率大大提高。排版的过程远比打字复杂了许多。报纸版面的安排是一项技巧性很强的工作,它既要体现编辑对所刊发的文章的理解和刊载意图,又要依据一定的美学原则,尽可能地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所以排版人员和编辑的默契配合非常重要。2008年,《信阳日报》采编系统正式启用,实现了无纸化办公。以前由组版编辑画版样,现在变成了版面编辑和照排人员一起组版。为了保证新闻时效性和广告的实时变化,我们经常遇到刚排好的版面重新调整。有时,为了确保领导活动能够及时报道,我们和编辑常常等到深夜甚至天亮。

30年来,《信阳日报》从创刊时的周报发展到现在的日报,从四开四版到如今的对开八版,从黑白印刷到双面彩印,版面组合和印刷质量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并多次获得省报业协会的各种奖项和荣誉,日报照排室也连续两年被评为市级“青年文明号”。

如今,年近古稀的母亲依旧每日戴上老花镜阅读《信阳日报》,还常常和我一起讨论版式,讲某一细节她当年是如何处理的。在漫长的铅排生涯中,除了往昔的美好记忆外,母亲还不时询问我她能否也学会用电脑排版。了解了母亲的愿望后,我便主动教她从五笔字根学起。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母亲掌握了五笔字型输入法。如今,学会用电脑的母亲可以通过《信阳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平台关注每天的《信阳日报》。当我问及如今的排版系统和铅排相比如何时,母亲深情地说:“高科技的东西我是无法掌握了,但我对铅排依然恋恋不舍,就像平时用惯了的东西,有感情啊!我喜欢那触感分明的手感,一个字一个字在我的手下成形,是一种收获的喜悦……”

母亲的话我深有同感,一篇篇稿子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出,一个个优秀版面呈现在读者面前,我的心中洋溢着无比自豪的成就感。如今,我已进入不惑之年,当年一起排版的同事大都调离了岗位,堪称“元老”的我仍然坚守在照排室。

母亲留恋铅排,我更喜爱激光照排。在这个工作岗位上,倾注了我们母女30年的心血,《信阳日报》也成就了我们两代人梦想。从铅字到激光,母亲和我见证了《信阳日报》的成长。夏雨洪荒、冬雪苍茫,30年的坎坷辉煌在我的心中留下烙印,这不仅是我的工作,更是必须坚守的血脉相承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