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长喜
“我是一名党员,也是乡亲们推荐的乡医,我把村民当家人,村民把我当家人,他们离不开我这个小小的乡村医生,我也不能忘恩负义。”陈春,潢川县弋阳办事处一名从业27年的村医,用他的仁术仁心,无私地诠释了一名基层医生的内涵。
初从业,是为了救助乡亲
陈春说,他从小就看到身边很多家人、乡亲被病痛折磨,甚至整个家庭都被拖垮,但却没能得到有效救治,他的心里很难受。他立志要当一名医生。1986年,潢川卫校对外招生,他果断放弃了上高中的机会,成为一名卫校的学生。1987年,18岁的陈春取得了乡村医生证书,也就在那年,他成为一名乡村医生。
“当时,村里没有卫生所,很多老百姓看病不方便,我就决定在本村执业。”陈春说。
村里对第一所卫生所很重视,在村部腾出了一间土坯房,村民们凑了200多元钱添置了桌椅、常用药品及简单的诊疗器,可以说,当时的卫生所是村民们给支援建设起来的。
乡亲们的帮助,让陈春感动。他觉得,自己的好心,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对乡亲们最好的回报,就是好好为他们治病。
从业中,对医术精益求精
才当医生的陈春只有18岁。对于这个年轻的医生,村民们起初怀疑的居多:他到底能不能治好病?
很快,村民们的疑虑被打消了。村民们发现,不管是深更半夜,还是正在田里干活,只要有人生病,这位年轻的医生是随叫随到。在看病中,这位医生认真负责,收费也便宜,看病效果也好。没多久,找陈春看病的人就多了起来,邻村的不少病人也来找他看病。
虽然看病的人越来越多,可陈春知道,自己的水平只能应付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万一哪天,村民们出现了少见的病情,他能否会治疗呢?他又自费参加了当时信阳卫校大专班的学习,积极参加各种培训班,自费订阅了医学报纸、杂志十多份,并顺利考取了国家助理执业医师。
农药中毒在农村比较常见。上世纪90年代,一名女村民因与家人生气,喝下了大半瓶农药。家人发现后立即找到陈春。他到了现场后,快速诊断,对其进行了三次洗胃,然后将其送到条件更好的乡镇卫生院,为病人的进一步救治创造了条件。
这样的救治场面不知重复了多少次。从业二十多年,由于勤奋好学,乐于钻研,陈春从未出现过医疗差错和事故。
仁者心,治病更济困
村民们对陈春有帮助和信任,陈春对他们也有爱心和回报。从业以来,村民们找他看病,无论是赤日盛夏,还是刺骨严冬;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他都是随叫随到。对看病的村民,不管有钱还是没钱,他都会尽心医治,对特别困难的,他更是全免或是收取部分治疗费。
对村里的孤寡老人、残疾人和特困户,陈春都免去了他们的治疗费,并且每年还给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健康体检。这些年来,他累计为患者减免医疗费近10万元。
陈春的好心也有了好报。他先后10多次被表彰,2010年,他更是被评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村民们说,他对得起这些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