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日报》记者 王伟宏 谢永静
只要到过信阳的人,都会对这里的山水美景流连忘返。一湖美不胜收的南湾水,一座苍翠欲滴的鸡公山,一杯茗香四海的信阳毛尖,让信阳之美声名远播。
信阳美得苍翠,美得清澈,美得精致入微,美得大气磅礴。
信阳之美,美在山水。被誉为“北国江南、江南北国”的信阳处处都是青山绿水。大别山横贯信阳南部,淮河横穿信阳北部,信阳的山既具北方阳刚之气,又显南方灵秀之韵,成为江淮流域一块风水宝地。
信阳溪流纵横、河流众多,有大中小水库895座,总库容40多亿立方米。信阳的水,清澈见底、掬水可饮,水环境质量连年位居河南省首位。
信阳山水,一首流动的诗。
信阳之美,美在生态。天眷信阳。分处南北的淮河、大别山两大天然“生态屏障”,让信阳气候舒适,日照时间长,年均气温为15.1℃~15.3℃,空气湿润、相对湿度年均77%,空气中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含量全国最高,为天然氧吧,是人类理想的栖居地。其森林覆盖率达34.44%,部分县区高达70%以上,分别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14.04和14.28个百分点,有国家级森林公园3处、省级森林公园6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处,是纯自然、原生态的佳境。
2013年6月18日,信阳第五次蝉联“中国十佳宜居城市”并荣膺“2013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第十位,在全省城市群中独获殊荣。
信阳之美,美在底蕴。被誉为豫风楚韵之地的信阳,有着厚重的人文资源。这里古迹遍地,是孔子周游列国最南端的城市,子路问津、司马光砸缸、叶公问政、亡羊补牢等典故轶事也尽发生于此。
1956年,保存完好的13件一套的青铜编钟在长台关镇小刘庄村出土,1970年4月,由它所奏的《东方红》乐曲被装进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清越钟声在2000多年后响彻太空。
信阳民歌,源远流长。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千百年来,大别之音响彻于青山绿水之间,回荡于原野市井之上,萦绕于平民百姓耳际之中,用有声的历史贯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
虽然没有金矿、银矿,但信阳却有“人脉根亲大矿”。信阳是客家人的祖居地之一,在中华姓氏中,有13个大姓、20多个小姓源于或旺于信阳。借助姓氏架桥、经济合作,近年来,信阳更是打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根亲文化。
好山好水无疑是上天恩赐给信阳的最好礼物,也是信阳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但信阳能够连年获得“宜居”殊荣,靠的绝不仅仅只是自然环境,而是他们对美的深刻理解。
信阳始终坚持生态优先,把生态理念融入城市建设全过程,从不以牺牲生态和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效益的一时发展。在城市建设的规划阶段,首先把需要保护的生态功能区域圈起来,禁止开发;在城市建设阶段,坚持把生态理念融入城市建设全过程,严禁破坏山体、植被、水系。
如果说信阳的山水是一首流动的诗,那么信阳的城市,就是一幅凝固的画。在信阳不必远足郊区,行走在信阳市中心,就能享受到乔灌结合、花草相宜、一路一景的绚烂美景。“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景的城市——信阳。”中国三峡画院的画家们用诗一样的语言表达了他们对信阳的热爱。
大山有别,水佳为淮。人言皆信,日升曰阳。
大美信阳,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一个只要来过就不曾离开的老家……
(原载5月10日《周口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