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振虎
《信阳日报》的“编外”员工,是妻子对我的戏称,但我觉得这一“定位”也算准确,听起来也蛮舒服。
在结识《信阳日报》之前,对信阳还只是一个纯地理概念,除了信阳毛尖以外,只知道信阳和我的家乡同为京广铁路上的一座小城,别的就一无所知了。5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网上浏览到《信阳日报》的电子版,看到该报社正在开展文字纠错活动,抱着好奇和试试看的心态,我把电话打到该报社编委办,“你们报纸的纠错,外地读者可以参与吗?”“欢迎提出纠错意见!”
我开始养成一种每天阅读《信阳日报》的习惯。一般的读者阅读报纸多是浏览,而我则是“研究”性精读,因为有“任务”在身。通过逐版逐篇逐段的认真阅读,找出存在的错误,第一时间反馈给报社,几乎每天都会和编委办的同志通一次电话。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感到《信阳日报》清新大气、文笔流畅,多数稿子都写得很“活”,全然没有一些党报的“沉沉暮气”,这更让我对它有些爱不释手了。
有人说,要想尽快了解一个城市,最好的办法就是阅读当地的报纸。我虽然没有一份《信阳日报》,但电子版的网上阅读也很便利,为了方便阅读,我把信阳新闻网网站放在电脑的收藏夹,方便随时点击查看。从会议部署、重大活动、民生新闻、法制周刊、百花园等,每篇稿子都不放过。5年来,我了解到了信阳这个“江南北国、北国江南”城市优美的自然环境、优越的投资环境,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根亲文化、茶文化,毫不夸张地说,对信阳每天发生的新闻,比对我们当地的还要了解。因为有了《信阳日报》,我认识和熟悉了一座城市,信阳于我,已经完全从地理概念变成了一个再熟悉不过的城市。
5年来,阅读《信阳日报》已经成为我的一项“本职”工作,一种难以改变的习惯。每天无论事务有多繁忙,我都没有忘记《信阳日报》,都会尽量赶在第一时间认真阅读当天的报纸,如果没看就好像有什么工作没有做完似的。
也许越是爱之深,就越是希望她完美无瑕。5年来,我见证了《信阳日报》的发展,尤其是在编校质量方面的提升,从以前的文字“硬伤”较多、图片解说颠倒甚至重稿、知识性错误,到现在的杜绝重稿,文字硬伤也大幅度下降,加强报纸版面编校质量的长效化、常态化建设,《信阳日报》正在向精品大报迈进。
5年,1440天的报纸,伴我走过了5年的充实时光。在未来的岁月里,我愿继续和她一起同行,为了我们共同的目标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