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日报》记者 唐玉霞
在信阳,当地市委、市政府长期坚持的一种例会制度引起记者们的关注。针对13个产业集聚区,市委、市政府建立重点项目攻坚督导协调例会制度,每两周召开一次,随机抽取地点,对产业集聚区重点项目进行实地观摩和点评,主要领导悉数参加,各产业集聚区和市职能部门负责人共同参与,现场协调解决遇到的困难,从水、电、招工到务工人员就医、子女上学,事无巨细,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确保产业集聚区健康有序发展。不忽略细微处,有针对性和持续性,正是这种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信阳工业渐入佳境。
信阳是传统农业大市,作为革命老区、国家连片扶贫区,靠什么勇当中原经济区建设前锋?市委、市政府知道信阳经济实力弱就弱在工业上,没有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就没有支撑,信阳必须补齐工业“短板”。
发展新型工业化,信阳的优势在于区位。信阳地处中原经济区、武汉经济圈、皖江城市带结合部,京广、京九“两纵”经济带腹地,境内铁路、公路、航空构成四通八达的综合交通网络。近年来,通过逐步改善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等自身条件,为工业大发展打下基础。信阳市委、市政府明确一个方向,全市13个省定产业集聚区立足自身优势,找准定位,打造主导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选择一个地方,围绕产业集聚区发展定位,选择一个与园区产业关联度高、优势互补效应强的地区开展集中招商、集群招商和专题招商;持续一个时期,兴起一个产业,集中一年或数年的时间,坚持定向招商、定点招商、以商招商,形成产业集聚区招商的长效机制,推动集聚区快速发展。
打好基础,确定目标,逐步推进,如今信阳初步形成高端制造、电子信息、新型建材、绿色食品、文化旅游和商贸物流等战略支撑产业,截至2013年年底,全市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99.2亿元,增长31.4%;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128亿元,增长21.3%。集聚效应开始显现,正在成为信阳经济最具活力的新增长点。
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载体,加强转型发展,信阳市委、市政府下一步谋划在信阳北部1000平方公里内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充分利用机场、高速公路、铁路优势,将信阳建成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物流基地。传统农区直面现代工业,新型工业化的壮丽画卷在大别山下徐徐展开。
记者手记:
在“百家党报社长总编看信阳”新闻采风活动启动仪式上,信阳市委书记郭瑞民说:“我们强调把工作的立足点放在打基础、利长远上,着力点放在兴产业、带全局上。”这一番话令人深思。打基础、利长远,是工作作风,也是工作思路、工作方法。万丈高楼平地起,打基础,是一切工作的根基;利长远,是一切发展的根本目的。只有具备利长远的谋略,才会扎实做好打基础的工作;只有切切实实从打基础着手,才能为利长远创造条件。这就是谋事求实。
最近我市上下都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三严三实”讲话精神,“谋事要实”就是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操守该打基础打好基础,该种树种好树,踏实作为,不急于求成,不自怨自艾。
古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但是现代社会,有多少人愿意殚精竭虑为他人做嫁衣?而城市发展、经济建设,往往都需要稳打稳扎,越是干大事,越是需要注重基础性环节,越是需要把基础工作做实做好。这基础工作谁来做,对于每一个决策者来说,都是一道严峻的考题。
(原载2014年5月1日《芜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