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王洋,来自《信阳晚报》记者部,我演讲的题目是《回首成长路,感恩报社情》。

坦白说,最初听到这次演讲的主题——我的报业梦时,我是心怀忐忑的。今年7月报社即将迎来复刊30周年,而两年前的今天,我初来乍到,还是新闻路上刚刚起步的新人。我常纠结的是,自己能否算得上一名合格的记者,我能在这条路上走多远。报业梦,于我来说好像有些大。

但后来同事一句“爱岗敬业,逐梦一流”的点拨,又让我突然觉得,报业梦对我来说,也不是那么遥不可及,就如大型励志节目《中国梦想秀》的广告语一样:一个梦想、两个梦想、三个梦想、千万亿个梦想,中国梦。我是报社的一员,虽然渺小,但却是这梦想的组成部分,也能为实现报业梦添砖加瓦。

在报社的两年,是我踏踏实实成长的两年。还记得第一次走进报社,我首先注意到的是那棵与报社大楼比肩的法国梧桐,它静静矗立,跟伏案疾书的编辑记者一样,默默守护着报社的发展,我顿时肃然起敬,也为自己能够成为报社的一员而感到自豪。

走出象牙塔,踏上工作岗位,看似简单,其实是一条漫漫长路。两年的时间里,很感激报社在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忘帮助我们进步的深情厚意。报社组织的各种业务培训,针对青年的座谈会,同事的指点迷津,都让我受益匪浅。每当我第一时间抵达采访现场,成为新闻事件的见证者时;每当看到报纸上,我用手中的笔传递出的信息时;每当我的报道引起大家共鸣、关注、感动、甚至是某些小小的改变时,常常觉得欣慰而充实,力量或许有限,但至少在不断前行。

去年春节,步行街南端入口的人行天桥修好了,但一些市民为图方便,依然从天桥下面来来往往的车流中穿行而过,全然不顾危险。一项好的市政设施,如果形同虚设,又有什么意义呢?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晚报记者部全体人员参与,连续策划了十多篇整版稿件,并亲自走上街头,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这个现象,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我们的鼓与呼之下,周边的三小、供水公司、市政等多家单位联合起来,自发组织人员站在天桥下引导行人,挂宣传条幅、匾牌,有关部门还在桥下设置了栅栏,从技术上引导行人从桥上通行。如今,每当上下班经过这里的时候,看到来往的行人自觉地从桥上通行,看到道路上,车辆川流不息、秩序井然,总会油然而生一种责任感:这就是我们报道的力量,这就是媒体的责任。

记得今年中国光彩事业信阳行活动开展时,我们作为地方主流媒体,要对事件以及来宾进行全方位采访报道。由于来宾行程安排很紧,很多同事就一直候在酒店大厅,甚至连吃饭、上厕所都要别的同事帮忙盯着,遇到一位来宾,就赶紧凑上前去,利用短短几分钟时间,抓住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当天晚上,我和同事们一起回单位加班写稿,十一点多的时候,我终于把三篇稿件完成了,当走出报社大门,看着早已空荡荡的街道,再回头看看灯火通明的办公大楼,两种鲜明的对比,我却没感觉到丝毫的劳累与辛苦,反而心中充满着能量、涌动着暖流。我们的同事多么敬业,在这样的环境中,你如何能不充满激情!第二天,我们的特刊发行,得到了市领导和来宾们的一致好评,还有部分采访过的来宾发来短信表示感谢。那一刻,我觉得做记者,再辛苦也值了!

从刚来时的青涩、迷茫到今天的成长、坚定,报社对我的影响如春雨一般,早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其实,这两年我也常常觉得工作压力大,为了采访,四处奔波,无数个周末被舍弃,但我依然在坚持,依然孜孜不倦奔波在采访的路途上,因为我始终怀揣着新闻梦。

当前,报社正努力实现“办一流报纸、创一流业绩、建一流队伍、树一流形象”的“四个一流”奋斗目标。如果说,我为错过报社前30年的成长而遗憾的话,那么,我很荣幸,报社的下一个十年、二十年……能参与其中,我为能承担起这样的责任而骄傲。

古语有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报社很多前辈,曾经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打下报社的基业,创造了辉煌,而今,报社为我们提供了优越的办公环境,作为年轻的记者,我们拿什么去传承、去回馈?我想说,无数个平凡就成了伟大,无数个普通就成了非常。报社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平凡如我,但只要心中装有责任,踏实做好岗位上的每一件事情,那么,在报社这个大家庭中,当无数个平凡汇聚在一起,我们就一定能够完善小我、成就大我,实现报业梦!

(作者:王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