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生

1984年10月,我应征来到部队,火热的军营生活激发了我的创作欲望。那个年代的青年都怀揣着各种各样的理想,而我却做起了文学梦。于是我和连队的另外三个人聚在了一起。

距连队50米开外,有间不足6平方米的小屋,小屋很旧、很破,四周墙皮被水浸渍,脱落了不少。小屋里有盏长明灯,在里面经常活动的有四个人:小黄、小侯、小朱和我。我们爱好不同,情趣各异。屋里有两张桌,几条大小不一的凳子,唯一值得骄傲的是,这里拥有丰富的精神财富——上百本书籍。这便是我们最需要的“营养品”。闲暇之余,我们便在这小屋聚会,制订学习计划,拿出自己的习作探讨交流。

终于我的第一篇文章《我们那间小旧屋》发表了。一次,我出差到信阳,在一战友家接触到了改版后的家乡报《信阳报》。我被里面的内容所吸引,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投了一篇稿。不久,《爱没有鸿沟》便在当年4月2日的报纸二版刊出。紧接着我又写了《领章帽徽下的骗局》在该报上连载。由于我的出色表现,部队党委给我记了一次三等功,这一年是1988年,第二年我再次荣立三等功。当部队把我的立功喜报寄到家乡政府后,乡党委书记带队敲锣打鼓到我爱人所在的学校进行慰问表彰时,一股暖流涌上我的心头。我由衷地感谢《信阳日报》,军功章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

退伍回乡后,我自费订阅了《信阳日报》。《和名家在一起的日子》、《发电报》、《土地就是我的生命》、《悠悠母子情》、《迷雾消散后的悔悟》、《经济民主好处多》、《小池子里面有大鱼》等数十篇文章散见于贵报和其他报刊,多有获奖。

从我1984年入伍至今,《信阳日报》风风雨雨伴随我30年。这30年,贵报充实了我的生活,改变了我的生活,也给了我诸多的荣誉。二十余次立功受奖就是最好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