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道锋

《辞源》上解释“贩”字为买货出卖,泛指买货物出卖的行商或小商人。在豫南众多集贸市场上,每天有上万名“贩子”穿梭在各类市场,撮合生意,搭桥买卖,忙得不亦乐乎。

但是,恕我直言,在信阳这块地盘上,“贩子”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形象不高,在有些人的心里,认为“贩子是市场的寄生”、“是靠奸诈、投机、取巧生存的”、“是站在别人肩膀上致富的”,甚至流露出睥睨的目光。这对贩子来说很不公平。其原因无外乎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奸商”噱头,加上一些书刊、影视里的偏见和贬低而形成的恶性循环。

信阳地处豫鄂皖边陲,明清时期延续下来的几百个集镇,是当地小商品主要集散地,特别是茶叶、板栗、木材、木耳银耳菇菌、畜禽肉蛋鱼鳖、桃李杏枣肴蔌、柴草木炭山货等农副产品贮藏量大。要想把这些山货特产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外地市场,壮大本地经营收入,必须注重发展一批市场“贩子”。

如何发展壮大“贩子”队伍?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摒弃“锄钯落地稳、种田为根本”的旧套路,突破小农经济的羁绊,动员组织一批头脑灵活、信息灵敏、吃苦耐劳的中青年作为发展对象,将原来的“散兵游勇”编入“正规军”,专业从事市场服务,把山里的剩余产品转运出去,把山外的紧俏商品贩运进来。二是增强市场“贩子”的中介本领。条件允许,可分期分批组织协会带头人、经合组织负责人、经纪人、农户明白人等,到我国商业红火的义乌、武汉汉正街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去“滚”大街、“钻”市场、“穿”商行、“瞅”门路,开眼界、长见识、活脑子、谋机遇,通过目睹耳闻,把更多的农民练成了商品市场“千里眼”、“顺风耳”。三是放弃旧观念,给力小商贩。因传统影响,部分人总认为贩子注重蝇头小利、锱铢必较,是投机倒把的营生。其实,他们每时每刻都在思考着如何发展自我,怎样在激烈的市场中立足,是既动脑力又伤体力的活儿,即便是买车购房那也是应该的,咋能不算“本事”?四是提高“贩子”的政治待遇。择优发展成党员,充实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界别委员中,让这个职业光明正大。

所以,我们应改变仇视“贩子”的心理,多一些宽阔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