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日报》记者 唐玉霞
信阳发展旅游业,应该是水到渠成。信阳历史悠久,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在这里融汇,豫风楚韵的地域文化特色鲜明。信阳也是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作为中央确定的全国十二个红色旅游区之一,信阳是土地革命时期第二大革命根据地,培育出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和红四方面军等多支红军主力部队。许世友、李德生、郑维山等百余名将军从这里走向全国。信阳还是一座绿城,来自全国各地的新闻工作者到信阳,首先感觉环境好、空气好。信阳的绿体现在“山、水、林、茶”四个方面,鸡公山幽深南湾湖浩渺,林密茶香,森林覆盖率高达34.4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04%。
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是信阳人的财富宝藏。信阳市委、市政府将旅游业作为全市五大战略支柱产业来培育,2012年出台《信阳市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提出构建“一廊、两带、四区”发展布局,围绕打造“中国山水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和“中国中部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的目标。创建4A级景区5个、3A级景区16个;其中6个红色旅游景区进入全国百家红色经典景区名录。整合旅游资源,全市旅游开发一盘棋,形成完整的旅游发展链。
生态旅游是信阳旅游发展的重中之重。但是随着近年市委、市政府对新型工业经济的推进,生态环境压力加大。信阳人的理念是,绝不以牺牲生态和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效益的一时发展。市委书记郭瑞民:“生态优势不仅要联系到农业、旅游业,更要紧密地跟现代工业、新兴产业联系在一起,积极探索信阳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中寻找最佳结合点。历届信阳领导在城市建设的规划阶段,首先把需要保护的生态功能区域圈起来,禁止开发;在城市建设阶段,严禁破坏山体、植被、水系。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全过程。超前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保护了信阳的自然资源,也保证了信阳的旅游资源。环境是生产力,也是竞争力,不仅助力旅游市场,也是客商到信阳投资创业的吸引力。2013年信阳第五次蝉联“中国十佳宜居城市”并荣膺“2013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第十位。
信阳旅游业发展不到10年,但是正是因为有开发意识,也有保护意识,信阳才能在起步较晚的前提下,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机遇,迎头赶上。
记者手记
没有想到,是记者到信阳之后的感叹。没有想到毗邻的这座城市有如此深厚的历史文化,也没有想到这样一个老区会拥有如此优质的自然资源,绿满城郭、空气清新,同行们尤其是被雾霾困扰的北方同行感慨再三。
信阳旅游依托的是历史,拓展的是生态;芜湖虽然历史资源不如信阳,但以方特公园为代表打造了芜湖的现代旅游业。宜居宜业宜游是信阳,也是芜湖的城市愿景,但是宜居宜业宜游是动态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宜居宜业宜游的基础,发展不应当付出环境的代价,越来越成为共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芜湖在全省率先制定了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评价,一张蓝图绘到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市政府每年与各相关部门签订目标责任状。环境保护作为年底考核时一项重要指标“一票否决”。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同为全国园林城市,作为游客,走在信阳街头,感受人、自然和城市友好相处的愉悦;作为居民,住在芜湖,体会优美芜湖的深刻内涵。良好的生态环境展示了城市软实力,也是长远发展的最大优势,信阳如此,芜湖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