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方慧玲
大山深处一个简陋的办公室里,5个小学生正围坐在一张病床前,盯着床头上的一块小黑板,全神贯注地听讲。讲课的,正是躺在病床上的、他们的老师王西成。因为一场车祸,他的左腿髋关节脱位,无法下地。
这一幕,出现在2012年冬天的浉河区浉河港镇胡岗村教学点,几乎天天如此,直至一个多月后寒假的到来。
胡岗村离集镇十几里地,这5个留守儿童是教学点上全部的学生,王西成则是这里唯一的教师。
其实,王西成当时完全可以在家里好好休养,因为镇中心校领导得知他出了车祸无法教学的情况后,马上着手安排胡岗教学点撤并事宜。而这,却是王西成最担心的。他深知,镇中心小学只接受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寄宿,这5名学生家境并不好,根本没有条件到街上租房陪读。而且,村党支部书记曾经对他说过的一句话“胡岗地处大山深处,教学点就是唯一的村级文化阵地,一定要保住”,他一直牢记在心。他明白,只要自己坚守,就不会辜负父老乡亲的厚望。
因此,得知胡岗教学点将要撤并后,王西成心急如焚,只在医院住了一天,就不顾医生的坚决反对,硬是让家人抬上车,从市内赶回学生身边。为了照顾自己和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王西成让在外打工的妻子回了家。他让家人把病床架到办公室,把小黑板挂在床头上,躺在床上给学生上课、批改作业和备课,硬是把一个多月的课程上完。学生们很懂事,都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期末考试。
家长们实在过意不去,提着土特产一起到学校来看望。王西成因陋就简,让妻子做了一桌饭,与家长、学生们聚在一起,交流思想,犹如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在家长和学生们的眼中,王西成是个可敬可亲的好老师。
1999年,王西成师范毕业,回到了他热爱的家乡——浉河港镇四望山村任教。一年后,因工作需要,又调到离家5公里远的胡岗村教学点。2006年,王西成主持胡岗教学点工作。当时,学校有一、三、四年级3个教学班,在校生61名,教师4人。那时“村村通”工程尚未实现,交通特别不便,每次去集镇办事的重任,自然落到了最年轻的王西成肩上。有一年,因雨雪天气交通中断,为了能按时开学,他硬是跋涉了一天的山路,将书本和作业本挑到教学点。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小学布局调整的全面实施,农村小学出现萎缩现象。到2012年春,胡岗村教学点只剩下他一个教师和5名一年级学生,许多亲朋好友劝他调到山下教学。然而,王西成只认一个理:“胡岗村六七百人,不能没有学校。只要有学校,我就在这里教下去。”就这样,他开始和自己的5名学生“相依为命”。
为丰富学生的在校生活,王西成自制了一副简易篮球架,经常组织孩子们打篮球、踢足球、跳绳、走跳棋等。在学校,他既是教师又是家长,常年义务为学生烧开水,每年冬天给教室烧火取暖,每天与家长一起护送学生,特别是洪水或雨雪天气,他都亲自将学生一一送给家长。家长们都说:“胡岗有王西成这样的好老师,娃儿就有学上,我们也就放心了。”“班长”刘丹丹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她远在外地打工的父母经常给王西成打电话,一再表示“只要有王老师教,我们就不会让娃儿到外地上学”。
2013年秋,5名学生以优异成绩完成了小学生三年级课业,带着王老师的殷切希望,转到了镇中心小学。王西成也被调到了山下的白庙村小学。“只要胡岗村有了新的学龄儿童,哪怕只有一名,我也要立即回去!”离开胡岗时,他给前来送行的乡亲们吃了一颗“定心丸”。昨日,王西成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大丈夫一诺千金,只要有需要,他将立即背上行囊返回胡岗,因为他实在忘不了大山深处那些可爱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