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华 唯
息县包信镇马庄村小学坐落在远离村落的大片田地里。如今正是夏收秋播时节,周围的土地在麦子收割后又被翻耕一遍,刚播上玉米种子,在6月的烈日下散发着特有的气息。中等身材、面色褐红的校长马金全走在校园外,就像一位老农。但是,这里的每一个孩子和村民,都知道他是可亲可敬的马校长。在他们心里,马庄小学的马校长,是除了家人以外,最熟悉的那个人。
校长一干22年:我撇不下这个摊子离不开这群孩子
今年57岁的马金全,已经从教36年,1992年他始任马庄小学校长,一干22年。其间,有过出门务工创业的诱惑,有条件好的外地学校聘用的召唤,还有机会到镇政府的辅导站上班,但他还是呆在马庄,从未离开。
为什么要他当这个校长?马庄村党支部书记王少华说:“那是为了俺们村的(教育)事业——他当校长村里放心,大人小孩都喜欢。”
为什么我要当这个校长?马金全说:“我撇不下这个摊子,更离不开这群孩子。”
1978年,21岁的马金全成为一名民办教师。上世纪90年代初,信阳涌起第一次农民进城打工潮。看到身边的年轻人一个个离开,马金全也曾有过动摇。毕竟,作为民办教师,他那时每月工资才6元钱,至于能否转正,也许永远是个问号。“为了村里的孩子,别人走,你不能走!”村支书的话,掐断了他摇摆着的念头。“为了村里的孩子,别人走,我不能走!”是啊,这句话又何尝不是他自己的心里话呢。1992年,在村委会的支持下,还只是民办教师的他成了马庄村小学校长。
1999年,马庄小学从原来较偏远的地方迁建到现在离公路较近的新址。三层教学楼建起来了,可新教室里不能还摆着老校里的砖泥桌凳啊!他就和村两委一帮人、学校的同事们一边省吃俭用,一边东求西借四处“化缘”,并采取滚雪球的办法,每学期对一个、两个教室进行更新。熬了几年,终于让这些村娃们用上和城里的孩子差不多的桌凳。
包信是息县的一个大镇,全镇有15所小学。马庄小学刚搬新址时,在校生170人,如今有346人,来自周边4个行政村,规模在全镇排在第二位;综合教学成绩同样居全镇前列。
校长每周上课20节:干一行就是要爱一行讲一行
马庄村周边的村民们知道,不光是上学期间,就是每年的寒暑假,每天都可以在学校里见到马校长。因为这些年来,虽然自己家离得很近,但一年365天,他都吃住在学校里,极少回去。有人问他,为什么放假、星期天也不回家呢?他说,孩子都大了,回去也没什么事做,在学校里守着,还省个门卫。
马金全这个校长不仅是学校的门卫,还兼职学校的花工、保洁员甚至厨师。那天在学校采访,年轻的刘艳老师告诉记者:“校园里那几行绿化带都是马校长在课外时间自己动手修剪的。你看,校园中间的那片地砖,是去年暑假他一块一块铺好的。”
在马庄小学的校园里,马校长和同学们相互打着招呼,而每一次,校长都能喊出学生的名字,尽管有的还只是一、二年级的“小不点”。马金全告诉记者,天天和孩子们在一起,他几乎叫得出每一个学生的名字,他也知道每一个学生的家住在哪儿,认识每一位学生的家长。
孙岗庄的孙照国平日里在这里接送小孙子,他对记者说,马金全真是一个难找的好校长,经常看见他在学校里打扫卫生,他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学生一有感冒发烧的,也是他第一个通知家长。“他认识我不?熟哩(得)很!”
马庄小学目前总共有11位教师,都品尝过马金全做的饭,甚至一些学生及其家长,也有这样的口福。马校长以校为家,自己在学校做饭吃,一做好吃的,他就会喊上大家。每年天冷的时候,几个家远点儿的老师就不回去吃饭了,和校长“搭伙”,而买菜、做饭,大多时候是校长“一肩挑”。
所有的这些与学校的管理、教学关系不大,似乎这位校长有点儿“不务正业”。可马庄小学的老师和同学们都知道,马校长挑的业务担子,比谁的都重——他同时担任着学校五六年级两个班的数学老师,每天要上4节课,一周就是20节,而普通教师一周是18节。
“干一行,就是要爱一行,讲一行。”记者知道,从马金全嘴里说出来的,都不是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