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诗绮

朱从戎是一位民间雕刻艺人,他的雕刻作品多选我市本地产的黄蜡石、玛瑙石等石材,他雕工精湛、朴实无华,一雕一琢间,也透出他对家乡的无比热爱。在他的工作室“戎宝斋”里,朱从戎向记者介绍着自己的得意之作,并踌躇满志地对记者说:“我爱石,藏石,更想在石头上展现家乡之美,想把我们信阳的石材也推广到神州大地。”

从部队放映员走上文化之路

“入伍后,我成为了文化宣传员,在部队做了一名普通的电影放映员,接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学习了书法、传统丹青,这也让我走上了文化道路。”退伍后,他开了自己的第一家文化用品店。靠着小店的经营,勉强维持了自己在学习书法、绘画上的开销。

随着成为省书协会员,作品得到社会认可,朱从戎又爱上了雕刻和篆刻,他刻苦钻研,有天赋又有韧劲,所以上手很快,于是就有了主营石雕作品的“戎宝斋”。尽管退伍多年,在他身上依然能看到朴实、干练的军人作风,这在戎宝斋的布局上尤为可现:不足二十平米的一间小门店,除了柜台之外,满地都是他从我市各地搜集上来的石材,整齐摆放,在一个多宝阁后面,是他小小的工作台,一个高高挂起的电机,一把小小的电钻,一堆细细的磨头,厚厚的石粉堆里还藏着尚未抛光的许多半成品。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就点亮台灯,静下心来,对石材一遍又一遍地细细打磨,最终成为一件件作品。

要为家乡“雕刻”文化名片

“这是咱们信阳产的黄蜡石雕出来的,油头好,品相也不错。这件是用萤石矿里产的水晶雕刻出来的,还有这件,是上天梯的火山蛋里产的玛瑙雕成的。我最早收藏石头,是从羊山开发时开始的,那个时候,工地上能捡到不少好石材。”细数自己的得意之作,只要提到石材的产地,朱从戎就感到无比的自豪,“咱们信阳出产的黄蜡石、玛瑙石,都是非常不错的,适合雕刻也适合收藏。但是目前收藏毛料的人居多,搞雕刻的人少,所以很多石材都是出于最初级阶段,没有得到充分地开发,也就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我最大的心愿,是有一天信阳奇石能够成为我们信阳的文化名片。”朱从戎说,我市出产的石材不少,可身边真正了解它的人不多,自己开“戎宝斋”的目的也是希望更多人了解、认识信阳奇石。朱从戎说,他愿意为挖掘、开发、宣传信阳奇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他相信信阳奇石在赏石界的影响会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