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 政
近年来,信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将信阳构建为区域性物流枢纽的战略目标。这是市委、市政府基于对物流产业变革趋势的准确把握,对信阳独特的区位、交通、生态优势的科学分析所做出的正确决断。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物流产业发生了深刻变革,已从产业的末端走向产业的前端,由配角转向了主角。信息化、专业化、精细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显现。现代物流是个大产业,涉及面广,要想全面发展绝非易事。打造一个全产业链也绝非一日之功。特别是像信阳这样具有交通枢纽优势,但经济欠发达,物流基础较弱的地区,一方面应充分发掘当地优势,放大优势,形成比较优势。另一方面应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有所选择,有所侧重,选择某一品类或某一物品作为主攻方向,以重点项目带动,提高组织化和精细化运作能力,在专和精上做文章,反而容易取得突破,做出影响力。近年来,为解决农产品原产地卖难,消费地买贵的难题,商务部实施了“南菜北运”、“西果东送”工程。大批的南方蔬菜、中西部的水果从产地向消费地流动,产生了大量的商流和物流。信阳区位、交通优势明显,辐射能力强,适合大宗物资集散,应该有机会在这项工程中迎得机遇,担当重任。
一、“南菜北运”、“西果东送”流通模式浅析
“南菜北运”、“西果东送”工程是商务部为缓解南方蔬菜、西部地区水果等大宗农产品“卖难”问题而组织实施的现代流通综合工程。主要是以现代信息技术和冷链物流技术为支撑,通过培育龙头企业,提高流通组织化程度,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逐步建立起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加工转化、收储调节、流通追溯5个体系。目标是形成安全畅通,调节灵敏的农产品流通格局。
2010年“南菜北运”在海南先行试点,逐步扩大到广西、云南等地。在求解“菜篮子”卖难买贵问题上,继“南菜北运”之后,“西果东送”也被提高到了一个类似的高度。2012年8月底,确定了新疆和江西赣州作为“西果东送”首批试点,将中西部的水果卖到消费能力旺盛的东部沿海地区,以促进产销对接。
“南菜北运”、“西果东送”试点工作得到了各部委的大力支持。商务部会同财政部安排专项资金在全国29个省区市的117个城市,支持近1500个标准化菜市场升级改造,推动试点城市及周边标准化菜市场升级改造。2013年底,原铁道部开通了首条百色至北京的果蔬绿色列车。部际间联动,开设果蔬运输“绿色通道”,保障运输路线畅通无阻。
“南菜北运”、“西果东送”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初步建立了一批较为稳定的产销链条。兴建了一批冷藏设施。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减少了流通环节,降低了流通费用。较大程度缓解了“卖难买贵”的难题。据统计,仅2011年,海南、广西、云南三省越冬蔬菜产量达2800万吨,外调量1900万吨,分别约占长江以北地区和黄河以北地区冬季蔬菜消费量的45%和60%,成为北方冬季名符其实的“菜篮子”和“果盘子”。部分试点企业减少1到2个流通环节,流通费用下降4%左右。
“南菜北运”、“西果东送”试点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流通成本仍居高不下。据测算,我国蔬菜、水果从田间到达消费者一般经过4到6个环节,每增加一个流通环节,成本将增加5%—10%,加上各种税收和管理费用,目前流通环节成本占总成本的60%左右。
二是信息服务能力不强。没有一个把政府、市场、客户和生产联接起来的全国性信息服务平台,市场供求信息传递不畅。导致产地、消费地和流通环节衔接不够,市场和价格波动较大。
三是仓储设施不足,冷链物流技术应用不够,损耗大。产地多为农业区,农户建设仓储设施的能力不强,仓储和预冷设施严重不足,农产品上市时间难以控制。消费地多为大中城市,近年随着城市发展和旧城改造,原有的仓储和冷藏设施被拆迁,同时由于土地价格上升,投资成本快速上升,投资风险大。我国鲜活农产品运输多数采用汽车敞车加高加宽,棉被加冰等办法进行温度控制,冷藏车运输极少,造成长途运输损耗较大。
四是组织化程度不高。一方面是产地种植户相对分散,大型合作社较少,种植盲目、盲从性严重,市场信息不灵,销售渠道较单一。另一方面缺少跨区域的农贸市场和有实力的第三方农产品物流企业。物流组织能力不强,效率不高。
五是流通模式亟待创新。当前,“南菜北运”、“西果东送”流通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产批对接;二是农超对接。产批对接模式,就是产地和消费地直接对接,将产地的果蔬大批量直接运往消费地,再通过批发市场(一级、二级甚至是三级)出售给消费者。优势是流通量大、流通环节少。据统计,这一模式约占“南菜北运”、“西果东送”果蔬流通量的80%左右,可减少1到2个流通环节,目前是流通的主渠道。缺点是运输距离长,损耗大。一般情况下,从产地到消费地的运输距离平均在500公里以上,最长的可达到4000公里以上,在现有的运输条件和技术下,会造成大量损耗。农超对接模式,就是大型超市采取订单的方式从产地采购,直运消费地超市零售给消费者。优势是针对性强,流通环节少。缺点是流通量小,成本高。乍看上去,“农超对接”可以省去批发环节,实际上,“农超对接”也需要超市对蔬菜进行产地采购,经过物流运输到配送中心进行储藏,成本并不低。与批发市场巨额的销售量相比,销量很小的超市,根本不具备规模化经营的优势,很多超市对搞“农超对接”没有兴趣。目前,该方式仅占果蔬流通量的15%。流通模式需要改进和创新。
通过学习和研究,我们认为以上问题最主要的还是流通模式改进和创新问题。我们认为应以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对果蔬流通各环节进行整合和优化,以达到产、运、销信息衔接及时、有效;物流组织高效、畅通、节省;市场调控及时、有力。供应链是由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构成的物流网络。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就是精准的控制生产、仓库、配送、销售各环节,整合并优化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的业务效率,使商品以正确的数量、正确的品质、在正确的地点、以正确的时间、最佳的成本进行生产和销售。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快速、及时、节约、规模优化和库存调节,保持整个系统稳定。
果蔬上市期短、保鲜期短,采摘期一到,大批量产品需要及时保存、保鲜或调往消费地。现阶段,我国农产品运输缺少技术先进、精细化管理程度高、服务能力强的大型企业。蔬菜、水果运输还面临气候变化、路途拥堵等诸多不可控因素影响,在从产地向消费地的长途运输过程中造成大量损耗。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生鲜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环节上的损耗率为25%至30%,年损失800亿元,而发达国家损耗率为5%以下。同时,由于仓储设施建设不足,在产地,蔬菜、水果大量上市时,造成大量堆积和损耗,有时甚至会出现丰产伤农的怪现象。在消费地,经营者一般会采取快进快出、薄利多销的方式,依靠大批量和快速周转赢利,造成市场和价格波动大。遇到冰雪等天气,无法组织快速调拨,果蔬价格奇高,不能满足消费需求,增加消费者负担。针对以上问题,一是可以整合各级农产品种植、供求信息,建立一个国家级农产品信息服务中心,科学指导生产和流通。二是在产、销环节之间建立一个调节和调度机制。整合各专业市场,科学规划,建立果蔬中央和地方两级储备制度。发挥地方储备和中央储备的应急调节作用,临时收储一批具备贮存条件的“卖难”蔬菜,消除区域性过剩或区域性紧张,以保护菜农利益,稳定市场价格。
二、完善“南菜北运”、“西果东送”工程的路径探讨
随着“南菜北运”、“西果东送”工程试点的深入,一批基础设施的建设,产销链条已基本打通。目前最关键的是提高信息服务能力,改进流通模式,提高物流组织能力和效率,降低流通成本,我们认为应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工作。
1.尽快构建一个全国性的农产品信息服务中心,科学指导生产和流通。
农产品现代物流由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信息和物流技术三大平台构成。我国蔬菜、水果等生鲜农产品流通存在的主要问题,除了物流基础设施较差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信息化和物流技术应用水平较低。目前,没有一个全国性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流通数据库,造成各地的供需数量、价格等数据信息不对称,产销衔接不顺畅。要积极开展农产品信息化提升工程,完善信息化管理系统,依托农产品批发市场及多种类型农产品流通主体,整合各类涉农信息服务资源,构建覆盖种植、生产、流通、消费的全国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多层次的区域性信息服务平台,促进农产品流通节点交易数据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建立、编制、发布农产品交易指数、价格指数和统计数据。及时发布果蔬等鲜活农产品种植信息、价格信息、库存信息、运输信息、需求信息、交易信息,完善市场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机制,使种植、流通和消费等各个环节的信息畅通对接,避免种植盲目性,减少价格波动性,增强流通有序性。
2.建设国家级集配、储备、调运中心枢纽,创新流通模式。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近郊土地减少,大中城市周边的农业种植面积不断减少,城市蔬菜自给率下降。一地生产,全国消费,使得流通半径延长,运输成本大幅上升,产需信息衔接难度增大。因此,很有必要结合既有农产品市场基础、服务半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产销区分布和交通条件等因素,合理布局流通设施,规划建设一个集综合集配、储备、调运于一体的中心枢纽。一是在旺季,将产地一时无法销售的果蔬集中储存,延长供给时间,减少损耗,防止价贱伤农。二是在淡季或灾害天气时,利用储备,保障市场供给,满足消费需求,平抑价格,防止价格大的波动。三是缩短运输距离,增强区域性服务能力,有利于解决区域性、结构性卖难买贵的难题。四是有利于农产品的加工转化,提高附加值。五是可以更好服务消费需求。利用集配、储备、调运可以汇集全国各地的果蔬,丰富产品供给,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的多样化需求。虽然可能会增加一部分储藏成本,但通过新技术的应用,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降低损耗率可以完全抵消增加的成本。相对于由于物流组织效率不高,造成一年800亿元的果蔬损耗来说还是比较经济的。因此,以建设大容量的冷链基础设施为基础,在中部建立一个连贯南北、直通东西的中心枢纽必将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3.大力培育一批龙头示范企业,提升物流组织能力。
果蔬等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对组织化程度和流通现代化程度要求很高。当前,各农产品物流企业、专业市场技术和管理水平低下,农产品的运输、包装、装卸、搬运、配送等环节几乎见不到标准化、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作业,倒是粗放管理,手工作业的现象较为普遍,损耗大,成本高,精准投放能力差。因此,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网技术的应用应作为一项目重点工程推进。要加强政策扶持力度,着力培育一批购销规模大、市场竞争力强、技术设施先进、经济效益良好,同时又具有社会责任的龙头企业,不断提高流通组织化程度,提高流通效率,增强服务能力和服务区域范围。国家应设立专项资金,在兴建现代化冷库、购置新型冷藏设备和冷藏运输车辆,实施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网技术应用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减轻企业的负担,提高企业的积极性。
4.加强新技术应用,大力发展冷链物流产业。
我国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整体规模不足,人均冷库容量仅7公斤,冷藏保温车占货运汽车的比例仅0.3%,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现有冷冻冷藏设施普遍陈旧老化,国有冷库中近一半已使用30年以上。区域分布不平衡,中部农业主产区和西部特色农业地区冷库严重短缺。承担全国70%以上生鲜农产品批发交易功能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区域性农产品配送中心等关键物流节点缺少冷冻冷藏设施。在储藏技术装备方面,积极采用自动化冷库技术,包括贮藏技术自动化、高密度动力存储(HDDS)电子数据交换及库房管理系统,其贮藏保鲜期比普通冷藏延长1-2倍。气调贮藏是当代最先进的可广泛应用的果品贮藏技术。在运输技术与装备方面,冷藏运输技术经历了公路冷藏运输、铁路冷藏运输、水路冷藏运输发展到冷藏集装箱多式联运。目前,我国铁路冷藏运输能力尚未得到真正开发,应该大力发掘铁路冷藏运输能力,使铁路运输、公路运输、集装箱运输等运输方式相结合,使各种运输方式的运力和灵活性相结合,做到运输环节的无缝衔接。在信息技术方面,推广冷链物流信息技术,全面提升冷链物流业务的信息化水平。通过信息技术对各种货物进行跟踪、对冷藏车的使用进行动态监控,以达到全程温控的目的。
三、信阳可以承担的角色和应采取的措施
信阳位于中国的中部,区位和交通优势明显,可谓贯北连南,承东启西。京广、京九、宁西三条铁路,京港澳、沪陕、大广三条高速,106、107、312三条国道在此形成多个十字交叉,铁路、公路、高速公路通车里程、通车密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京港澳高铁穿境而过,信阳高铁站成为河南境内仅次于郑州的大站。航空运输方便、快捷,距武汉天河机场1.5小时路程,距郑州新郑机场2小时路程,并在加快建设明港机场。交通便捷,运输方式多样,具有铁路、公路、航空等多式联运的能力,是大宗物流集散的理想之地。公路8小时可达地级以上城市144个,仅次于武汉和郑州,全国排名第三。信阳位于中国之中,与全国大部分省会城市、地级城市几乎等时、等距离的服务能力,可以说从信阳集散货物、调运物资,运输半径最小、最经济、最有效率。以信阳为中心500公里内是中国人口集聚的核心区,大约3亿人口。具备成为“南菜北运”、“西果东送”工程中心枢纽的条件。我们应认真研究,选准着力点和突破口,积极融入“南菜北运”、“西果东送”战略,成为全国性中心枢纽是十分有可能的。我们应按照供应链管理的理念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实施重点项目带动,打造跨区域性龙头企业。
信阳是个农业大市,农业基础相对较好,农产品丰富,产生了一批组织化程度较高,带动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一批经纪人走南闯北,对市场信息有敏锐的洞察能力,影响力逐步扩大。但与大规模、高强度组织大宗农产品物流的要求相比,这些组织在管理水平、组织能力、服务能力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迄今为止,信阳市还没有一家综合性的跨地区、上规模的农产品物流企业。因此,我们要选择一个有一定基础和影响力的农产品经营企业,加大土地、税收和金融等方面的扶持力度,着力将其培育成为一个综合性、跨区域的现代化农产品经营和物流龙头企业,鼓励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提升管理水平和实力,扩大影响力,增强运营能力。
目前,河南金牛大别山农产品现代物流中心已初具规模,占地550亩。主要经营蔬菜、水果、粮油、副食品、水产品、禽蛋肉、干货、信阳土特产、农业生产资料等1000多个品种,集聚商户6000余户。商品来自全国各地,市场辐射湖北、江苏、山东、安徽、浙江、四川、广东、北京、上海等三十余个省、市。投资15亿元的一期工程已投入使用,水产品批发区,果品批发区,蔬菜批发区,肉制品批发区已建成投入使用,日交易量2650吨,日交易额1000万元左右。已成为豫南最大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在做大做强农产品物流的同时,该公司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借外智提升管理水平,提升产业发展档次,已与杭州通创科技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利用其成熟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应用能力,助力大别山农产品物流中心提档升级集成发展。在提升一期工程的同时,该公司以敏锐的前瞻性抢滩新型冷链物流产业,实施二期工程,计划投资12亿元,兴建20万吨新型冷库,依托信阳丰富的农副土特产和优质水产品优势,开展生鲜配送,拓展产业链条,着力打造豫南地区最大的冷链物流中心。项目建成后将具备十大系统:即基础设施系统、交易办公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商务处理系统、仓储冷链系统、财务结算系统、加工配送系统、农残检测系统、食品安全监控系统、废弃物处理系统;十大交易区:蔬菜交易区、水果交易区、粮油交易区、干货交易区、副食品交易区、禽蛋肉交易区、水产品交易区、花卉交易区、农业生产资料交易区、冷链物流经营区。同时,该公司紧跟“南菜北运”、“西果东送”的动态,加强信息跟踪,迫切希望在此项工程中有所作为。想通过“南菜北运”、“西果东送”工程尽快将该中心建成鄂豫皖交界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现代化程度最高、管理模式最先进的大型农产品物流中心、新型冷链物流中心和全国农产品价格监测点。预期可实现年产值180亿元,年利税7000万元,解决就业人口15000人。力争三年内成为全国同行业100强企业。该公司已具备成为跨区域性龙头企业的能力,我们应着力培育和扶持,加快发展速度,使其在“南菜北运”、“西果东送”中心枢纽建设战略中有所担当。
2.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推进果蔬物流产业专业化发展。
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建立一批特色鲜明的果蔬专业批发市场,增强集聚效应。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建立和完善果蔬物流产业链。围绕果蔬物流产业链,吸引国内优势物流企业在金牛物流产业集聚区建立总部和营运中心,或与本土物流企业形成战略联盟,实现优势互补。鼓励有实力的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资产重组,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竞争能力强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不断延链、补链、强链,最终实现全产业链的良性互动发展。引导企业创新经营理念、运营机制和管理模式,优化业务流程,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全面提高综合物流服务水平。推进物流企业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核心竞争力,支持物流企业做大做强。鼓励物流企业积极发展多式联运、甩挂运输、单元化运输等现代物流配送方式。培育和引进具有行业特色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积极引进具有整合和提供运输、仓储、货代、联运、快递、信息、金融等综合解决方案的第四方物流企业。最终形成以专业市场或龙头企业为基础,以各类专业化物流企业为支撑的全国有影响力的果蔬物流基地。
3.积极发展冷链物流,抢占物流新高地。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冷链食品的消费需求也逐年提高。初级农产品、各类水产品等物品的仓储和配送需要冷藏或冷冻,相关的冷链物流运作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特别是对延长农产品储藏时间和运输距离,减少损耗,提高物流效率,降低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冷链物流甚至被誉为现代物流的“皇冠”。我市是个农业大市,但冷链物流产业并不发达。据不完全统计,市区高温冷库存储量约为5万吨,散布于10家企业之中,功能单一,多为板栗、茶叶等产品提供冷藏服务,且利用期为三个月,大部分时间闲置。低温库约为2万吨,多为肉类和水产品提供冷冻服务。这些冷藏、冷冻设施多为2005年前建设,设备老化,技术水平低,服务能力不强,远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建设一批集冷藏(冷冻)、加工、分拣、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的冷链物流设施应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据测算,大型冷库的周转率一般为5-6次/年,信阳要想在“南菜北运”、“西果东送”工程中有所作为,至少要建设50万吨以上的现代化冷库群,年周转量为300万吨左右。加上常温状态下的周转量约200万吨,信阳的年果蔬周转量可达到500万吨,年交易额1000亿元以上。同时还将带动运输、包装、货架、托盘、装卸等相关产业发展。目前,大别山农产品公司实施的20万吨冷库项目一期5万吨工程2014年年底前可投入使用。预计2016年底可全部投产。下一步,应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再建一批现代化冷库群,增强配套能力。力争在2016年使信阳的冷库规模达到50万吨,规模进入全国前列。建议在金牛物流产业集聚区规划一个冷链物流园区,保障土地指标供给,加快项目审批和建设,尽快形成集聚效应。
4.强化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提升发展水平。
目前,浉河区与中国移动信阳公司、泰豪科技公司联合搭建的云数据信息平台已投入运营,应以此为基础建设信息服务与物联网商务整合应用示范平台,以大别山农产品物流中心的市场信息为基础,建立一个面向全国的农产品信息服务中心,以政策发布、市场指南、产品指南、数据统计、行业预警、价格快讯、市场动态为主体内容,建立起一个上联种植区、中联物流企业、下联消费地的网络体系。力争信阳能成为全国农产品的信息服务中心、价格监测中心。积极推进物联网技术与电子商务模式的融合创新。支持企业信息化改造,推广应用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无线射频识别技术、自动化采购、自动化仓库等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加快发展数据产业、导航定位系统和商品服务追溯系统等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大力发展移动电子商务,推广手机、掌上电脑等智能移动终端的应用,支持电子商务运营商与电信运营商、云计算服务机构、增值业务服务商和金融服务机构之间开展对接。
5.打造多式联运体系,畅通物流通道。
要充分利用信阳所具备的铁路、公路、航空、水运能力,科学规划,尽早打造一个多式联运综合体系。要加快信阳铁路货场扩建和明港机场的建设速度,争取淮河水运恢复航道至甘岸附近。尽快规划建成城市快速环线、重载交通环线。要充分考虑城市路网、高速路网、铁路路网、航空运输、水路运输之间的衔接,搭建起畅通、快捷、安全、全天侯、无障碍的货运通道和网络。
放宽对物流企业资质的行政许可和审批条件,进一步规范交通、公安、环保、质检、消防等方面的审批手续,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审批效率。对于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物流项目,实行一站式快速审批绿色通道、企业年检绿色通道、车辆年检绿色通道等政务服务。对货运零担、快运业、物流配送专用车辆简化许可审批程序,放宽许可审批条件。对物流企业购置的自用物流配送车,优先发放营运许可证,并设立临时装卸停车点。过路过桥执行最低收费标准,大力推行不停车收费系统。为物流企业驶入城区的载货汽车办理通行证,指定通行时段和通行路线,并在为物流企业驾驶人和车辆进行年检时,提供专门绿色通道服务。
6.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
据调查,当前农产品物流企业的业务主要是收购、储藏和配送,有的开展了分类和包装等简单加工,基本没有深加工业务,利润水平都很低。特别是冷储企业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冷链物流搞农业项目,不可能达到市场利率要求,靠贷款就死定了,必须有政府的大力扶持。据调查,建设容量为1万平米的冷库约需资金4000万元。冷藏运输车价格约为30-40万元/辆,为一般车辆价格的2-3倍;进口冷储专用高架叉车价格为26万元/台,货架为1700元/组,按每万平米仓库需叉车4台,近900组货架计算,需投资250万元;建设一个能检测生物九项、理化二十多项指标的检测中心需投资400多万元。建1万平米的现代化冷库,企业还需在硬件设备上投入1000多万元。建议设立冷链物流市场建设专项资金,加大对企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对兴建冷藏设施、购买冷藏车辆、专用叉车与货架以及建立检测中心等给予资金支持,减轻企业前期投入负担。
农副产品的保鲜加工和储运是农业生产的再继续,其冷链建设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产品标准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发达国家把产后贮藏加工保鲜放在农业的首要位置,如美国农业总投入30%用于生产,70%用于产后加工保鲜。我国农副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于两个“千家万户”,一是千家万户的农民,一是千家万户的市民,与“三农”有着广泛直接的联系。根据农副产品冷链物流特点,应将其统筹进入农业领域,给予农业同等扶持政策。目前物流企业运输业务营业税税率为3%,仓储业务营业税税率为5%。即便统一按3%征税,仍然偏高,建议对从事农副产品物流的企业实行营业税全额奖励政策。
维持冷链物流的低温环境需要消耗大量电能,现在企业支付的一部分为商业用电价格、一部分为工业用电价格,成本增加近3倍。建议允许冷链物流企业以农业用电计价,并根据冷库用电特点,按峰谷电价分时段计价。
7.确立现代物流理念,培养农产品物流专门人才。
物流管理离不开物流专业人才。目前,信阳的物流专业人才偏少,借鉴外地经验,建议通过政府补贴或购买服务的方式,加大对职业技能培训的支持力度,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物流教育、培育体系,培养农产品物流专门人才。驻信阳的大中专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要有计划地对在职人员开展多层次、多方面的教育和培训,逐渐形成信阳现代农产品物流发展需要的人才储备,不断充实到农产品物流人才队伍中。通过教育、培训使广大企业和员工确立现代物流理念,了解现代物流特点和发展趋势。各高等院校应按照农产品物流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开设农产品物流专业或相关的专业课程,为农产品物流培养高级经营管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