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日报》记者 张 政 史水敏
日前,记者参加了“全国百家党报社长、总编看信阳”新闻采风活动,感受大别山精神,领略老区经济发展。
在信阳高新区,采风团成员先后深入同合车轮、圆创磁电、星天空数码、天扬光电等重点项目和高新区企业服务综合项目,目睹如火如荼的项目建设和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
信阳高新区位于信阳市中心城区东部,规划控制面积74平方公里,前身是成立于2004年的信阳工业城,2008年被河南省政府确定为信阳市产业集聚区,2012年被河南省政府批准为信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3年成为信阳电子信息产业集聚示范区,目前已形成“三区一体、套合运作”的发展模式。
近年来,信阳聚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高新区发展的配套政策,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信阳高新区共引进电子信息项目64个,总投资300多亿元,初步形成了智能显示终端、智能通信终端、数码影音终端三大产业链。液晶模组、平板电视、智能手机等一批“信阳制造”填补了河南空白。2013年,投资150亿元的深圳手机产业园、投资60亿元的伯皇IT产业园先后入驻。在电子信息产业的带动下,2013年,信阳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25.7亿元,同比增长19.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3.6亿元,同比增长30.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75.6亿元,同比增长36.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7亿元,同比增长36.5%。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信阳高新区没有产业基础,这片土地上现有的所有项目都是招商引资项目、承接产业转移项目。在招商引资上,经历了一个从招不来商到有项目就要,再到围绕主导产业招商、集群招商的过程,实现了电子信息产业的“无中生有”。
2010年,信阳市委、市政府推出了“明确一个方向、选准一个地方、持续一个时期、兴起一个产业”的“四一”招商行动,建立了资源库、信息库、项目库和专家库,书记、市长亲自到招商第一线,在3个月内9次南下广东、16次与客商洽谈对接、5次召开专题协调会,认真分析产业转移趋势,最终与16家电子信息类企业签订了转移协议。经过认真评审,决定将电子信息作为主导产业。然后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引得众多“凤凰”栖息信阳“枝头”,仅2012年一年就入驻项目17家。形成了智能显示终端、智能通信终端、数码影音终端三大产业链,同时引进了电声元器件、注塑模具等上下游关联配套项目24个,壮大了产业规模,有效提升了区域产业协作配套能力。
信阳高新区坚定不移地走具有信阳特色的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之路。培育出高新技术企业27家,授权专利突破100项,高新技术涉及OLED显示技术应用、蓝光产品、液晶模组、智能手机、高保真试听、电子家具等多个领域。建成完善了宇阳半导体研发中心、手机CTA测试设备实验室、全数位音频分析测试实验室等10余个研发中心。引导企业与高校共建研发基地,共办高科技实体,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发挥创业中心、科研工作站作用,加强专业孵化器建设,大力培育扶持中小科技企业。坚持以创新机制激励人才、以优惠政策培育人才、以优美环境吸引人才、以优质服务留住人才,激蓝OLED的手机模组科研团队、东力光学的蓝光科研团队脱颖而出,形成人才聚集的凹地效应。
在产业强区的同时,信阳高新区深度探索建设新模式,坚持环境立区,实行主导产业项目优先入区,禁止高能耗高污染项目进入。不断放大信阳生态优势,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超过40%,塑造地绿、天蓝、水清、景秀的城市景观。“赚钱多,麻烦少,身体好”是眼下在信阳投资者常挂在嘴边上的话。
在生产生活配套方面,信阳高新区重点打造企业服务广场。该项目总投资3亿元,包含写字楼1.4万平方米、公租房20万平方米、专家公寓0.8万平方米,能满足企业办公、职工住宿就餐和专家科研等软硬件需求。
针对辖区外来务工人员多、流动性强、管理难度大的实际,信阳高新区管委会在重点企业设立警务室、成立巡防队,并投入600多万元实施技防全覆盖工程。全区各重要部位、交通路口、企业周边实现全天候监控,并与企业内部的监控联网,增强客商和群众的安全感。
掌握主动和先机,不断突破和创新。信阳高新区正成为中原经济区重要的电子产品研发生产中心和魅力信阳未来的宜工、宜商、宜居、宜业之所。
(原载2014年5月12日《常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