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胡瑜珊)时下,正值“三夏”生产的关键时期。小麦收割的进展情况如何?粮食收购情况怎样?国家夏粮收购政策是否得到有效落实?农民群众有哪些所需所盼……带着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关心和关注,6月6日下午,市委书记郭瑞民先后来到息县和罗山县,深入田间地头,走进企业和收粮点,实地察看夏收夏种夏管和夏粮收购情况。

在息县孙庙乡赵店村一块已经收割完的麦田里,几辆农机往来穿梭,零散的麦秸被“吃”进机器后,自动打捆成矩形的麦捆并被放置在田间,机器所过之处,只剩下短短的麦茬。“这叫打捆机,一天可以捡拾、打捆、放捆100多亩地的麦秸。村里掏钱租机器,老百姓把麦捆拉走卖钱,这样既可以增加收入、解决秸秆回收的问题,又避免了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提高了秸草的利用质量。”该村村干部介绍。

郭瑞民走近打捆机,仔细观察机器的使用情况。得知息县与信阳万华生态板业有限公司签订了秸秆原料采购协议,这些麦秸捆正是准备销往该公司在孙庙乡甘塘村设立的秸秆收购点时,他当即决定去收购点了解收购情况。“我们以每吨160元至260元的价格对秸秆进行收购,一条生产线能够加工8吨麦秸,这个乡里的麦秸完全能够满足我们加工复合板的生产需求。息县是产粮大县,我们公司正计划在这里投资建设一条新的生产线,就地取材,对这里的麦稻秸秆进行综合加工利用。”公司驻点负责人向郭瑞民介绍。“利用这种方式,今年我们县的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息县相关负责同志补充说。看着收购点堆积如山的麦捆,郭瑞民点点头说:“这是好事,希望你们双方能够加强对接,探索原材料供给和综合加工利用的有效结合方式,促进生产经营,实现互利共赢。”

“今年的秧苗长势怎么样?”、“插秧的水源有保证吧?”、“插秧是自己家人插还是需要请帮工?”、“请一个帮工一天多少工钱?”、“有没有算算账,种一亩地除了化肥、农药、种子、工钱等还能净挣多少?”……在孙庙乡甘塘村甘东村民组,郭瑞民看到路边几块地里不少农民正忙着薅秧、插秧,忙走下乡村公路,跨过渠沟,沿着窄窄的田埂走到农民插秧的田头,亲切地和大家攀谈起来。“今年的雨水比往年大,秧苗长势很好,插秧的水很充足。”青年农民张成高兴地回答:“青壮劳力都外出打工去了,割麦可以用收割机,插秧得用人工,因为小块田不适宜机器进来。”张成说:“插秧得请人,我请的这些人大多是我家的亲戚,一天200来块钱,管两顿饭。”说到收入,张成说:“我算了算,麦稻两季,麦季收入算是全年的成本,稻季则是净赚的,一亩地能赚1000-1200块钱。”……交谈中,旁边忙碌的农民欢声笑语不断,都说今年麦子收成不错。听着农民们爽朗的笑声,郭瑞民热情地和忙着干活的农民打招呼,预祝大家秋季有个好收成。

(下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