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黄 颖)5月27日晚7时,杨克术又一次带着本单位15名党员志愿者,到解放社区清理城市“牛皮癣”。今年53岁的杨克术是市住房公积金机关党支部书记, 4月10日,他到老城办事处解放社区“大党委”报到,主动提出参加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把自己8小时以外的时间留给社区,融入志愿者群体之中。
日前,记者在市委组织部了解我市机关党员联系服务社区群众工作、推行街道社区“大党(工)委”建设情况时,从事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组织二科科长黄永林说:“机关党员在8小时之外,如何更好地联系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看他们在社区的表现最能体现出来,这也是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的重点任务之一。”
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4万名机关党员到街道社区党组织报到,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170个,结对帮扶困难群众、留守儿童、空巢老人2.9万名,为居民提供医疗、教育、政策咨询等方面的服务3700多人次,解决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事项1300多个,化解信访积案130件,真正做到了邻里有难党员先知、为民服务党员先行、关爱行动党员先上,增强了社区党组织和党员的凝聚力、号召力。
今年以来,我市在全面开展街道社区“大党(工)委”建设的基础上,把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为群众服务,作为推进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抓手,作为建设社区服务型党组织的重要举措,作为社区党建的经常性工作,着力构建区域化党建大格局。围绕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以服务社区居民为宗旨,创新党员干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载体,开拓机关党员联系服务社区群众新途径,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升城市基层管理和服务水平,让机关党员在8小时内接受单位党组织的管理,8小时之外纳入社区党组织管理,更好地联系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接受群众的监督,维护好党组织和党员的良好形象。
顺应城市社区居民多元化服务的新需求,我市不断加强社区党建力量,下大力气解决社区党组织“没阵地办事”的问题,让社区实现“有场所议事”,为街道社区“大党(工)委”建设提供阵地保障。各驻区单位在推荐街道社区“大党(工)委”兼职委员、书记、副书记时,推荐政治素质过硬、党性观念较强、党务工作熟悉、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丰富的机关党员干部,并把担任兼职委员工作作为锻炼干部的平台。党委部门、各驻区单位及相关职能部门鼎力支持、通力配合,实现了信息联系、工作联合、服务联动、治安联防、环境联建、精神文明联创模式。同时,突破社区党建封闭单一的传统模式,逐步形成“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双岗位”的党员服务新机制。各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根据各自情况和彼此需求,签订共驻共建协议。驻社区的市直、省直、中直的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主动融入社区,把开展街道社区“大党(工)委”工作,作为发挥在职党员作用的有效载体,真正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浉河区组建了8个街道“大工委”、68个社区“大党委”。在社区的网格内,组建网格党支部384个,成立楼栋党小组729个,形成了“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联系户”的全覆盖的网格化组织体系。签订共驻共建协议300份,确定共建项目271个。2200多名区直单位党员、6000多名市直单位党员和流动党员到社区“大党委”报到,登记服务意向和服务时间,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服务居民。五星办事处投资100万元在居民服务中心建设了社会服务管理综合网络平台,居民足不出户即可在线反映情况,咨询问题,办理事务;社区网格管理员发现问题可以实时上报,相关部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全面、贴心的服务。胜利南路、三五八、飨堂等7个社区建设了高标准的社区居民服务中心。湖东办事处“三五八”社区的居民,多为70岁以上的企业退休职工,子女大多在外地工作。社区党员民警王朝甫协调将摄照器材搬至社区物业服务中心,方便群众就近拍照办理身份证,并把换好的身份证送到居民家中。(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