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舟
1985年,我和王洛宾在一起聊到收藏报纸时,王洛宾从床底下拉出一个包袱,打开发现是很多的报纸,尤其是《信阳日报》的创刊号让我如获至宝,因为,这是我家乡的报纸啊!我的父辈是从信阳参加红军的,一路走来,1950年父母又随着王震将军部队来到新疆,屯垦戌边。王洛宾告诉我:“《信阳日报》创刊一年多了,我一直都订着,因为信阳有我的很多战友,很想念他们。”
也就是从那天在王洛宾先生那里看到《信阳日报》后,每年我也如期在邮局订阅。从一定意义上说:《信阳日报》从诞生之日起,它就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反映群众呼声,报道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条战线上的建设成就的一个窗口,它有一支超强的新闻团队,以高度责任感和凝聚力,撰写并刊登了大量具有时代气息的新闻稿件,报道了一批又一批来自基层的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这张报,不仅为信阳新闻史册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而且见证了信阳改革开放辉煌的历史进程。今天,我们不用在邮局订阅了,只要打开网页,设置好“信阳日报”的栏目,一点就能看到家乡的信息。
那是很久以前,我随父母来到新疆支边,一岁的我哪里知道?生我的地方叫——信阳。在小时候观看的画书里,那些信阳的英雄好汉,在童年的心灵上闪现。父辈是喝着那里的水,流着那里的汗走出来的。我的第一声啼哭,哭得是那样的酣。因为生命来之不易,亮开喉咙大声喊,喊得星空闪亮,喊我的亲爹亲娘——我的信阳。
从信阳血脉走出来的人,永远忘不了老祖宗盘根续结的地盘,在乡村的土路上,戏闹着顽皮的后生,瞪着杏仁般的大眼睛问我:客从何来?姑娘们像春燕结群,惊喜地把来客的讯息捎进庭院,老爷爷的烟袋燃不尽的往事让你拜读千载万年,老奶奶纳鞋底的线啊,绕出了一圈又一圈。梦里的阳光真美,梦里的信阳流连忘返,从梦里走出来,泪水淹湿了戈壁滩。天山月,又大又圆,升起在我思乡梦乡的绵绵的、长长的山水画卷。
啊!——我的信阳。
我的信阳,您的每一片瓦,您的每一块砖,您的每一次亮丽转身,您的每一条柔美曲线,您的每一束能逗乐新闻亮点,还有那纯朴憨厚熟悉的笑颜,都会让我屏住呼吸,把您的每一个符号,每一个标点,都记在心间。信阳人走到哪里,都是让大家举起拇指称赞的好汉,在关东,在边关,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信阳人骨子里的钙质:里面有儒家礼道,里面有善举仗义,更有博大的孝心比黄金价高,撼地感天。走南闯北的信阳人,在中秋的夜晚,谁不想故乡的——那圆圆的月亮,亮一亮嗓子唱一曲河南豫剧,震得邻里都合着一起唱。梦里走进您啊!久别重逢泪眼先见——我的信阳。
相信有一天,我会走进信阳,在我五十多年储藏回乡的行囊里,里面有为我的父老乡亲们采集的故事,里面有我为家乡的后生们带来的酸奶干,里面盛着戈壁的老酒,面里装着大漠的烤馕,风尘仆仆,一路呼啸,让故乡绵绵的春雨,洗去满身的尘土,盛一碗凯里大肠汤,来一杯信阳毛尖茶,为咱们在信阳的相逢——干杯!
王洛宾在1996年3月24日去世,在他去世15年后,我创作的《我与王洛宾的故事》一书由新疆摄影美术出版社出版。从王洛宾到我的链接,《信阳日报》报缘链接了30年。我从创刊到今天的阅读也已经满满30年了。最后,我用王洛宾先生当年歌颂《信阳日报》的一个歌词作为结束语:
遥远的河那边
是我想念的鸡公山
弯月勾起南湾湖的涟漪
赤脚的姑娘啊
您跳动的身姿
映在我激情的琴弦上
《信阳日报》
也是在河那边
昨天的战友冲锋的身姿
依旧在眼前
从您的文字里
我看见了新的信阳
舞姿翩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