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报》记者 张玉琢

不到信阳,看不到革命老区如此葱绿……堪称江南北国、北国江南,清秀大美。

不到信阳,感受不到30万优秀儿女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可歌可泣。许世友、李德生、万海峰、尤太忠等百余名信阳籍将军从这里走向全国。

不到信阳,体味不到老龄化深度超过大城市。850万人的信阳,老龄人口达120万,超过14%。240万农村富余劳力,纷纷外出打工创业,农村空巢、独居老人激增!

“老区”在变老,信阳正为老所困,正在陷入深度老龄化。

老区信阳,能否突围农村养老困局?

青壮年离开乡土打工创业,老人在家自己种地、养猪,还要管孙子辈的吃饭、上学。想吃不想做,衣服无力洗,最怕到天黑……子女在外无力管老人,老人不想给子女添麻烦。

其实,早在十几年前,老龄化开始突袭信阳乡乡村村。

80多岁的赵安德,家居罗山县竹竿镇方尧村。双目失明的他,膝下无儿无女。

在别人眼里,村头水塘脏水气味难闻,他深一脚浅一脚,每天到塘里舀水洗菜做饭。

这一幕,震惊了路经此地的竹竿镇民政所所长赵国群,惊动了县、镇领导。

这个问题必须解决,赵国群立志下决心建敬老院!

几经努力,不到一年时间,赵安德住进了敬老院。

在赵国群眼里,这还不是最难办的。

淮河村庞永香患有鼻癌,妻子江朝娥患肝癌,还有一个孩子有精神疾病,70岁老母成了全家主要劳动力,可腿又摔断了。

这5口之家的日子怎么过啊?

乡里乡亲助,镇政府帮,县民政救。赵国群个人也拿出1000元,帮助治病,挽救这个特困之家。

这样的个案再难也只是少数,解决起来还算简单。赵国群说,五保老人只占农村老人总数的4.5%。最难的是占农村老人总数80%的空巢老人、失独老人、留守老人!

现在,年逾六旬的老人们,白天种地、照料孙子辈吃饭上学,晚间还要喂养猪羊,老人成了每个家庭的支柱。一天忙下来累得要死要活,晚上连看电视都没气力。干了16年民政的赵国群,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怎么办?

思来想去,他尝试把城市“居家养老”嫁接到农村,为农家提供养老支持。

2010年开始试点,4年间反复探索不断。

赵山村李老湾村民组78岁的王金凤老太太,两个子女在外打工。身体不好的她,自己种地做饭。为免去子女牵挂,她从不叫苦叫累,有点病自己也硬撑着。

孝心护理员万德风的到来,改变了王金凤老太的无奈。

帮老人洗衣服、洗头、剪指甲、打水、做饭,与老人唠嗑。万德风每到一户老人家就忙个不停,看到有什么活儿就顺手帮助干了。她负责的20个老人很满意,都说是添了个好“闺女”。

以前,怕儿女分心总编假话,说家里啥都好。如今说的是真话,“乡里派服务员,帮我这帮我那。每天还打一个电话问平安。家里不用掏一分钱,是政府花钱给妈雇的。妈现在一天到晚可有精神头了,你们放心吧。”

(下转02版)

信阳寻求突围农村养老困局

(上接01版)

受益的不只是王金凤老太太。

精心挑选出来的80个孝心护理员,奔忙在竹竿镇各个村落。她们年龄都在四五十岁左右,本乡本土,家务活样样精通,照顾老人一个赛一个。

每天跑东跑西忙个不停,1个月才500元,工钱有点少。赵国群说,要说最对不住的就是这些护理员。她们是在替政府分忧替儿女尽孝,不是普通的养老工作者,是孝心护理员。

从2010年4月第一个村老人活动室建立,4年间,竹竿镇各村陆陆续续地建起80个。与此同时,还建成居家养老活动中心21个。

其实,说是村养老服务中心,也只是个名。

就是把农村闲置住房、学校教室,简单地拾掇一下,添点桌椅板凳,放上暖壶茶杯。这些活动室十分简陋,在城市算不上什么,可成了农村老人的“俱乐部”。罗山县民政局李书记脸上流露出自豪。

这样的老人活动点,一般村有一个,大一点村有的不止一个,多的有三五个。

罗山县养老工作落得实,关键是有这些爱心护理员,还有一批像赵所长这样的乡村干部热心养老事业。信阳市民政局老龄工作科科长陈孟辉颇有感慨。

老人最担心生病。头疼脑热时,最盼有个人嘘寒问暖。害怕寂寞、孤单,最想有个人说说话聊聊天。最希望不出村不离家,大事小情有人问有人管,心里面好有个主心骨,遇事不心慌。

平桥区陆庙村刘湾村民组71岁的刘长新老汉,三个儿子分别在北京和呼和浩特搞建筑。孩子们都很孝敬,老人不愁钱不愁物,乡亲们说他是个有福老头。

可刘长新自己却说过得不舒服。

三个儿子儿媳只是过年回家,没过完正月十五,子女们都远走高飞了,家里少了人气,孤孤单单,度日如年。

陆庙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建成,改变了刘长新老人的生活状态。自己不愿做饭,他交上几块钱就能吃上可口饭菜;还给他建了健康档案、家庭档案,大事小情都有人招呼。阅览室、棋牌室啥都有,看看报聊聊天,快乐成了常态。

在平桥区,每个村都有被称之为“小院”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乡镇有一所称之为“大院”的敬老院。

为了这一乡一“大院”、一村一“小院”,平桥上下齐发动,区委书记、区长直接参与挑选设计方案,一张图纸管全区,在养老投入上舍得花本钱。

统一标准、统一规划,每个村(社区)紧邻卫生室建“小院”——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是一大特色。平桥区民政局副局长姚旭波介绍说,“小院”占地大体在4亩左右,建筑面积616平方米。有单间、两室一厅、四室一厅的住室;活动室、厨房、洗衣房。整个建筑连体走廊、无障碍,还配有休闲坐凳、扶手。室外有花园、菜园、沼气池、健身场地。

与为村老人提供养老服务不同的是,乡镇“大院”主要以五保老人、回乡老战士、老烈属、孤寡老人为主,所需费用基本上是政府兜底、全包。

有了机构场所,没有人才怎么办?

平桥区特事特办,在大学生村官中公开招聘了51个社工,全部纳入事业编制,专门安排80万元预算,送到郑州大学深造。

当了5年大学生村官的闫宏宇,就是这51个脱颖而出者之一。

走马上任陆庙“小院”院长半年,闫宏宇感到五味杂陈。解决农村老人养老,实际比想象难,现实比设计复杂得多。

五保对象董姓老头中年丧子,耳聋严重,不戴助听器听不到声音。年岁大了生活不能自理,同姓侄女照料他。

来到陆庙“小院”,叫他吃饭,声音小没反应。干脆得喊他才听得见。有些痴呆的他不记事,走路不记道,出院得有人陪。

老人家刚来时用不惯厕所,就在马桶旁边大小便,整个房间溢满厕所味。护理员每次都是赶紧擦洗。经反复引导,一个多月后他才开始习惯。

老人听不见,但看得见工作人员的服务。春节时,远门亲戚接他走,老人舍不得“小院”,哭得稀里哗啦。

住在“小院”虽然只有8人,可每天来活动的周边村庄老人多时有二三十位。打牌、看报、听戏、聊天,仨一群俩一伙,玩上兴致,像孩子一样乐得前仰后合。

平桥区改建“小院”38个,新建23个,最多的一个投资160万元。这些“小院”加上一乡一“大院”,成了老人自己的乐园。

《八月桂花遍地开》从信阳传唱开来,一批批老区儿女走出大别山,为革命事业冲锋陷阵。如今回乡老战士、支前民工、烈属,得到了妥善安置,在光荣院、敬老院安度晚年。

眼下,一批批青壮年走出老区,在全国各地乃至海外打拼创业。他们的父母在家照看着孩子,支撑着儿孙们的“后方”。

短短几年时间,信阳市的养老服务工作步入快车道。罗山县被评为国家级养老示范县,河区、平桥区成为省级养老示范区。

解决农村养老难,受到全市各界的重视。现在,市委书记市长出题目跑项目,各区(县)都在闯、都在试。信阳市民政局长邹洪说,老区农村养老破解难,但是民生政策与群众的首创精神结合起来,就会为期不远。(原载《中国社会报》5月9日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