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靖
据《信阳日报》报道,从今年5月份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将对全省四大片区分别进行宣传和培训,贯彻落实《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创建无障碍环境的目的之一,就是让残疾人走出家门,参与社会生活。
然而,生活在城市里,很多人会发现:公共场所的无障碍设施少,使用它们的残疾人更少。为什么呢?是因为城市里的残疾人比重小么?
据中国残联最新统计的数据显示,中国各类残疾人总数已达8500万,占全国总人口比例的6.34%。这个数字并不小,可为什么在公共场所难以看到他们的身影?记者曾经到信阳马鞍山残疾人托养中心采访,院长王翠莲的话或许道出了其中的原因:出行难、被忽视,很多残疾人不愿出门。
“出行难”说的是无障碍设施形同虚设。一条百米盲道竟出现35弯、盲道中间立着石墩、商场与超市的盲道普遍缺乏指引记号……这些曾引发人们热议的盲道问题依然在城市里存在。多年来,尽管政府在无障碍设施建设上想了法、花了钱,但却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很多残疾人朋友因此被迫“宅”在家里。
“被忽视”道出的是市民对无障碍设施的认识不够。时常看到的新闻报道中说,马路上专为盲人设置的盲道,被车辆、摊铺或其他设施所挤占;街道上设置的无障碍斜坡,成为市民存放花盆和电动车的场地;公共场所的无障碍电梯,随意被人占用或停用等。当问及原因时,多数人“没注意、习惯了”的回答令人唏嘘。
归根到底,一些城市重视建设“无障碍设施”,却忽视树立“无障碍意识”。对于无障碍环境建设来说,无障碍设施建设固然重要,但由于无障碍意识的缺失,无障碍服务还相当滞后,不少残疾人难以享受到无障碍的生活环境。
路上要有“无障碍设施”,心里也要有“无障碍意识”。我们要在设计、建设与管理无障碍设施中,处处为残疾人着想;同时,更要在全社会营造关注、关心、关爱残疾人的氛围,让残疾人真正乐意走出家门。如此,无障碍环境建设才能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