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更生
浩生大哥离开我们已经两年了。
2012年6月29日,浩生大哥病逝的噩耗从太平洋彼岸传来,我们举家沉浸在无比的悲痛之中。本当赴美参加葬礼,但因时间紧迫,赴美签证难办,未能成行,是我们终生的一大憾事。
2001年,大哥的回忆录《八十年来家国》首发仪式上,我和大哥最后一次见面。从那以后,他再也未能回来。我们只能通过电话联系,感觉到他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在病中,他仍思念着祖国、家乡和亲人。他感到在美国养老太寂寞、孤独,想回家乡安享晚年,但无奈疾病缠身,身不由己,只能望洋兴叹。
在大哥生病的日日夜夜里,是大嫂守候在身边,端水送饭,嘘寒问暖,寻医问药,形影不离,伴随大哥走完92岁人生。
大哥临终前嘱托大嫂,把他的一部分骨灰带回祖国,和父母合葬。这样,他就可以永远和养育他的祖国在一起,永远和父母在一起,以弥补他几十年来远离家乡、漂泊海外、未能尽孝的愧疚和缺憾。
大哥的愿望实现了。5月25日,大嫂不顾年事已高,不顾路途辛劳,远渡重洋,把他的骨灰带回来了。我们全家在息县南山公墓父母的墓碑前,举行了骨灰安葬仪式,以告慰大哥的英灵。
南山公墓,位于息县濮公山下,淮河岸边,是一块风水宝地。儿时,大哥经常来这里登山远眺,乘船戏游,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如今长眠于此,如果九泉有知,他一定会欣慰无比。
大哥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音容笑貌,他的言谈举止,特别是他的家国情怀,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大哥少小离家,曾任重庆《中央日报》、上海《东南日报》驻南京特派员和驻日本特派员,后远赴美国,20多年里音信全无,与我们天各一方。身在异国他乡,最初他只身孤影,举目无亲,在打拼的过程中,受了不少挫折、磨难和委屈,但他没有消极沉沦,而是愈挫弥坚,凭借他的胆识毅力、才华智慧,和大嫂一道,在纷繁复杂的资本主义世界里,闯出了一片新天地,干成了一番大事业。这是海外侨胞的骄傲,也是家乡人的骄傲,更是赵家人的骄傲。
1973年,大哥终于找到了他魂牵梦萦的家。当收到第一封万金家书时,他欣喜若狂,彻夜不眠;当带着从未进过赵家门的日本大嫂第一次回来,见到白发苍苍的高堂老母时,他泪如泉涌、泣不成声;当听到母亲病逝的噩耗时,他不顾时间紧迫、路途遥远,携妻带子回来奔丧。他第二次回国又把母亲带到北京,让她老人家坐火车、看天安门、游颐和园……这一切的一切都表明,大哥是赵家的孝子,他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美德,是我们的好榜样。
30多年来,大哥回国80多次,为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和发展,为祖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做出了特殊贡献。
这些年,他还十多次回到家乡,多次为县一高的师生演讲,与实验小学的孩子交流谈心,被县三中的小记者提问采访。他在信阳师院做过多次演讲,并被聘为名誉校长。他说,一踏上家乡的土地,就像孩子投入母亲的怀抱,感觉温馨、安全。家乡的山山水水甚至一草一木,他都感到亲切无比。特别是这些年来家乡的发展变化,更让他惊喜和骄傲。
大哥为祖国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祖国和人民没有忘记他。他受到过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国家主席杨尚昆、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高度赞许。他曾应邀参加周总理举行的国宴,以贵宾身份参加国庆35周年、40周年、50周年庆典,数十次代表海外侨胞参加国庆国宴。这些年来,国内外各大新闻媒体频繁介绍他的情况,宣传他的事迹,他感到名过其实,受宠若惊。
大河东流去,故人驾鹤归。大哥以他的远见卓识、才华智慧走过完了他绚丽多彩并富有传奇性的人生。我为有这样的兄长感到骄傲。
愿浩生大哥与家乡的山水同在,与父母同眠。
(作者为赵浩生的胞弟、原信阳地区侨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