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慧
前不久,和朋友一起购物后打车回家。商场附近有出租车扬招站,可是,这本来为方便打车而划定的区域,却已被社会车辆侵占。打车,还得去十字路口招手。
便民服务设施沦为摆设,类似情景还有不少。不可否认,在建设之初,这些便民设施直指百姓民生需求,也曾有着美好蓝图。那么,这些本来造福一方的公共设施为何陷入沉睡?
首先,随着时代变迁,科技水平日新月异,一些公共设施已经不能满足百姓需求。比如街头闲置的公共电话亭,手机快速普及后,人们习惯了用手机打电话,光顾公共电话亭的次数越来越少,日久天长,毁损难免。
最根本的原因,是公共设施建设脱离实际又疏于管理,老百姓用着不方便,公共设施自然闲置下来。比如,一些出租车扬招站位置规划不合理,乘客等着麻烦,出租车不愿意去,缓解打车难的目的就难以实现;由于风吹雨淋,健身器材生锈、塑料风化现象普遍,如果不定期加以维修保养,又有谁愿意冒着危险,用“缺胳膊短腿”的器材来锻炼身体?
这些年来,对公共设施沉睡的批评声不是没有,但由于问题解决难、回应慢,老百姓对沉睡的公共设施早已见怪不怪。不过话说回来,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公共设施使用公共财政投入建设,就应该遵循“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基本原则,让老百姓用得起、用得方便,怎能“沉睡不起”?
唤醒这些沉睡的公共设施,需要相关部门告别懒政思维,多一些接地气的民意调查,少一些拍脑门的随意决策;多一些为民便民的服务意识,少一些求全贪多的形象观、政绩观。说到底,公共设施为民而建,如果让老百姓处处不方便,又浪费了公共财政资源,当景观、成摆设,好心办坏事,那就与公共设施的建设初衷背道而驰了。
公共设施建设和管理不能一劳永逸。除了定期维修、保养之外,依据人口迁移和需求变化对公共设施进行动态管理也不可或缺。城市建设了新区,有没有形成新的人口聚集区、原有公共设施是否与之适应等问题,都需要相关部门及时调整规划,实行动态管理。
便民公共设施建设,不能成为“花架子”工程。要好心办好事,还需有实实在在的民生关怀,有一心为民的管理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