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向红

我不是收藏家,但珍藏了一份1992年2月29日的《信阳日报》,因为在其第三版的文艺副刊上刊登有我的处女作——《春》。时间过去了22年,报纸的颜色已经泛黄,可是脑海中的记忆愈久弥新:当年在困苦的环境中,一朵含苞的文苑小花在《信阳日报》美丽绽放。

1991年下半年,19岁的我被分配至信阳港口运输机械厂,没想到刚迈进该厂就陷入了困苦:从企业角度讲,工厂是个老企业,规模小,底子薄,负担重,经营差,效益低,是信阳市的特困企业;从个人角度讲,工资待遇低,最长4个月不发工资,工厂无宿舍,在郊区租房住,企业无食堂,自己做饭吃,与分配好的同学比,无疑是天壤之别。在困苦的日子里,我这个文苑门外汉走上了文学写作的道路,用文字去充实无聊的业余时间,用文学去放飞自己的苦闷心情。

“你小子真有两把刷子!”1992年3月的一天,姐夫来工厂找我有点事,一见面就对我说。听后我直发愣,便问是什么事。姐夫说在《信阳日报》上看到我写的诗了。我有点不相信:“真的吗?我第一次投稿就发表了?”“真的!”姐夫再次肯定。当我相信时,已是内心狂喜:我的诗,我的处女作终于发表了!

困苦中的绽放,我要感谢《信阳日报》,她是公平的、大众的,是她给了毫不知名的我一块天地,是她给了默默无闻的我一个舞台,让我这个文苑小花得以绽放!让我这个处于困苦中的青年有了自信!

困苦中的绽放,给了我信心,给了我鼓励。我不再担心自己文学基础太浅,反而更加坚定了我的文学写作道路。我不再埋怨人生环境太差,因为它激发了我的文学写作热情。在工作、生活中,我时时留意、时时感受,像小树一样汲取文学的营养。后来,我的第一篇小说又发表在《信阳日报》上,再次增添了我写作的动力。后来,我又写过新闻、随笔、散文等,并逐步成为一个文学青年。

困苦中的绽放,给了我力量,给了我激励。我不仅注重提高文学水平,而且注重提高综合素质。在5年内,我从科员升到副科长,学历从中专升到大专,从普通职工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

吃水不忘挖井人。《信阳日报》给我的惊喜,给我的激励,我永远不会忘记。“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我会像自己在《春》中写的一样回报《信阳日报》:“春昭示着人们/去找寻希望/去探求未来/去为美丽的春色/添上最深情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