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向 炜 胡瑜珊
“讲到做公益,对我而言首先是一种心路历程。我当了4年兵,在机关做过机要员,后来下海了。1995年我边上学边跑销售。在2001年的时候,我赚到了人生第一笔钱,我们家是农村的嘛,父母让我回家盖一幢别墅,光宗耀祖。我说,不能盖别墅,盖了别墅,村里人再也不会端着饭碗到你家里来聊天了,不如把村里那条泥巴路修一下。于是在2001年,我花了三万元钱把泥巴路修成了水泥路。这件事成了我做慈善公益事业的一个转折点。”昨日一见面,安徽中环投资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裁余竹云从他第一次做公益开始聊起:“从那一刻开始,我就收获了内心的愉悦和精神的丰富。所以我在2004年开始创业的时候就立了个规矩:每年拿出公司利润的百分之三来做慈善公益事业。十年来,做慈善我捐款不是最多的,3000万元不到,但我做了70多件事情,都是自己亲身参与的。这是我内心的一种安宁,所以做公益就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当下不少民营企业家不敢做善事,生怕做善事就被戴上这个帽子、被贴上那个标签,做了反而惹一堆事。对此,余竹云坦言:我做我自己的,内心感到一份安宁。这个社会做公益总比不做好,总要有人去推动。这个社会要让好人有好报,如果好人没有好报,社会发展就会畸形、就会是非不分,正能量没办法推行。正能量怎么建立、好人有好报这个机制怎么建立,这是一个重大命题。
“我认为做公益与财富、权力都没有关系,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成为做公益的践行者。你是弱者,可以做到在马路上少吐口痰、少闯次红灯。强者,你给弱者一个微笑、一份温暖,也是一种公益,不需要你用金钱来衡量。我一直在践行以这样的生活方式来推行这种正能量。”余竹云说。
谈到十年间所做的70多件善事时,今年41岁的余竹云觉得受益良多:“比如我设立了中环竹云助学基金,专门救助罪犯的子女。我作为安徽省青联副主席,与安徽省希望工程办公室联系,由该办做监管,监狱管理局做实施部门。监狱管理局在监狱里发了通知,哪个罪犯想为自己监狱外的小孩获得这笔救助资金,必须好好改造,经过管教干部对他的考评才能拿到这笔钱。最后很多罪犯都非常积极配合改造,因为他们想为监狱外的孩子去赎罪。我这个基金2007年发起,已经吸引了150多名企业家参与,现在叫阳光关爱基金。”
余竹云说:“在我们做公益的过程中,要静下心来,从制度体系、人文情怀出发,真正接地气地一步步去实践。现在很多人还是比较浮躁,以为做公益只是捐钱,其实不是,这是一份心。我一直在讲,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是捐了钱就能成为慈善家。我们是在践行一种朴实的社会责任。社会矛盾靠什么去弥补,公益和慈善其实就是社会矛盾最好的润滑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