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黄学禄,1938生,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柳林乡人。

1956年11月入伍,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9年至1971年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三分部三兵站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十四军一三四师四十团战士、排长、见习参谋、见习助理员、干事、师政治部干事、军政治部干事。其间,先后参加了甘肃临夏平叛战斗和西藏平叛战斗。

1971年至1982年,历任武汉军区政治部组织处处长、第五十九师政治部主任、师党委常委、政治部党委书记。

1985年8月任陆军二十集团军政治部主任、副政委。

1990年1月任二十集团军政委。

1990年6月任济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1996年1月任济南军区政治部主任,1999年5月至2002年1月任济南军区副政委。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7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编者注

□新华社记者 李宣良 梅世雄

2013年12月,《千秋功业》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面对散发着墨香的百万字巨著,75岁的济南军区原副政委黄学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读者对自己这本书是否认可?书能为社会增添多少正能量?党和人民对自己提交的这份答卷满意吗……

时刻以赶考的心态,接受党和人民的考验——这,正是这位戎马一生将军的真实写照。

关于信仰——领导职务不是终身制,党员身份却是一辈子

《千秋功业》是黄学禄退休后12年间写就的第4本书,一面世便受到社会各界好评,济南军区把它作为以史育人的教材下发基层单位。

1956年11月,黄学禄入伍即奔赴朝鲜,是最后一批回国的志愿军战士,后又参加甘肃和西藏平叛等军事行动,在血与火的考验中成长为共和国中将。

“红色基因需要代代相传,老干部有时间、有条件挑起这副担子。”回顾自己成长历程,黄学禄充满感慨,“领导职务不是终身制,党员身份却是一辈子。”

如何用党的历史经验为现实服务?如何教育激励后人坚定信仰?黄学禄萌生了一个念头——写一部全面系统、真实准确反映我党我军光辉历程的书。

写这样一部历史长卷,谈何容易!历史阶段如何划分,章节观点怎么形成,史实怎样确保准确,论述如何缜密易懂……这些问题,让黄学禄沥尽心血。

从八一军旗升起的南昌到播撒星星之火的井冈山,从革命摇篮延安到指挥三大战役的西柏坡……几年来,黄学禄的足迹几乎踏遍承载党史军史重要事件的纪念馆、纪念地。

“写历史,必须对历史负责、对先辈负责、对读者负责。”黄学禄说。为了求证长征时红一军团红四团团长到底是“王开湘”还是“黄开湘”,他光文档资料就查阅了几十份,还与多名学者交流核实,最终确定为“王开湘”。

每天10多个小时伏案工作,使黄学禄身体严重透支。2012年6月,他过度劳累引发胃部大出血。住院第5天,他在病床上又写起书稿。医生要他多休息,他却说:“一会儿就好,一会儿就好。这几句赶紧记下来,要不一会儿就忘了。”

初稿完成后,黄学禄又向专家学者、部队官兵、高校师生多方请教,征求意见。1米多高的手稿,每一页上都写满了密密麻麻不同颜色的修改记录。

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李慎明从书中看出了黄学禄的用心:“作者正是通过对坚定信仰浓墨重彩的叙述,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共产党人的信仰!”

关于责任——看家本领不能丢,经验方法传后人

“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近一点。只有面对面,才能心贴心。”这是黄学禄从事几十年政治工作的体悟。

2002年初,黄学禄从济南军区副政委岗位上退下时,正值我军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发生历史性变革,大学生干部成为基层干部主体。如何提高基层干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

担任领导职务时,黄学禄曾带队对5000多名士兵、1600多名基层干部和139个连续6年未被评为先进的连队作过调研,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黄学禄感到,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在队伍、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都面临一些问题,基层政工干部迫切需要提升能力素质,而他们常常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很难进行系统学习。

黄学禄决定把自己积累的政治工作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一代:“看家本领不能丢。这是我作为一名老党员的责任所在!”

别人都劝老将军颐养天年,他却抖擞精神,披挂出征。简陋斗室,一椅一桌,成为他征战驰骋的新疆场。

黄学禄从广大官兵关注的上百个问题中,筛选出“树立终身学习观”“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情感沟通”等20个话题,进行分析论述。

300多次促膝谈心,100多个连队逐一“解剖麻雀”,43场报告听取意见……2004年10月,近50万字的《与思想政治工作者聊天》出版,并获得第六届解放军图书奖。

济南军区某海防团政委梁彦平在任连指导员时,对这本书爱不释手。10年过去,书已发黄起卷,但梁彦平仍经常拿出来翻看。

“这本书就是我的枕边指导员。”梁彦平说。

为让《与思想政治工作者聊天》惠及更多读者,黄学禄紧贴社会青年特点,精选内容,认真修订,改编成《看家本领不能丢》一书。此后,他又就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人生价值,写出《人生有价值》一书。

关于本色——守底线既是守晚节,更是为党守阵地

除了读书写书,黄学禄偶尔会沿着英雄山的山间小路转转。

那里长眠着1000多位革命烈士。与先辈心灵对话,黄学禄感到很踏实。“任何时候,共产党员的本色不能丢。守底线不仅是为自己守晚节,更是为党守住人心阵地。”

黄学禄写书之前就告诉家里人,稿费一分都不能动,要全部用到家乡人民身上。

吃“百家饭”长大的黄学禄,一直记挂着大别山革命老区的乡亲。退休后,有了时间和精力,最想帮助的就是家乡的贫困群众。

黄学禄常说:“我不愁吃、不愁喝,要那么多钱有什么用?”可熟悉他的人都知道,黄学禄三个子女都是普通工作人员,家庭条件并不宽裕。

2009年10月,黄学禄拿出10万元稿费,又四处筹措资金,历时两年建成了河南省商城县距离县城最远的小学——黄柏山希望小学。3000多平方米的校舍宽敞明亮,周围七里八村的130多个孩子再也不用在进风漏雨的危房里上课了。

这些年,黄学禄稿费全部用在了两条致富路、4所希望小学上。越来越多孩子上学问题得到解决,黄学禄又发现,留守和孤寡老人的养老成了问题。他四处奔走,大力呼吁在贫困地区建立农村敬老院。

“春归乔木林荫茂,秋到黄花分外香。”黄学禄特别喜欢这副楹联,“共产党员一生应该清白做人、勤奋做事、正直做官,在位时体现‘春归乔木林荫茂’,退下来做到‘秋到黄花分外香’。”

在《千秋功业》中,黄学禄写道:共产党进城后的几十年里,可谓大考不断,小考不停。这场考试远没有结束,这将是一场贯穿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跨世纪大考”。

“对我来说,考试也在继续……”黄学禄说。

(新华社济南5月1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