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诗琦
“本来打算换个地方,但信阳好人多啊,市民心眼儿好,城管、交警对我们外地人特别照顾。两三年来,我们在这里,没有丢过一次东西。信阳的治安真不错!”李清太告诉记者。
5月12日晚,记者来到申桥桥头,在沿河附近的一处空地上,停着7辆面包车,这里既是年过六旬的李清太和他的老乡们等着接活儿的地方,也是这六七户人家近二十人每天生活的地方。他们都来自商丘市,这一近二十人的群体主要是为居民维修房顶漏水和做卫生间防水工作,已经在信阳打工两三年了。记者了解到,他们老的年过花甲,小的刚上幼儿园大班,他们虽然顶上无片瓦,但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每天在不足5平方米的面包车里吃喝拉撒,却让千家万户因为有了他们而不再受风吹雨淋之苦。
记者在他们“家”门前坐了下来。刚刚吃过晚饭,尤家大姐利索地把炊具、餐具收好,放进车里,刚刚6岁的儿子尤子函不知道从哪里捡来了一个坏了的应急灯,拿在手里翻来覆去地玩耍,就连父亲喊他吃西瓜也没听见。西瓜是附近卖水果的送来的,初夏时节,西瓜还算是“奢侈品”,可能是因为存放的时间稍长,有点熟透了,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开心地“尝个鲜”。分好西瓜,一位大姐悄声说了个笑话,旁边的几位听了,纷纷捧着西瓜大笑了起来。而每家的男人们则劳累了一天,坐在马扎上打起了纸牌,全当做是娱乐。“我们吃、住都在车上,每家都一样,干完活回来,门口有压水井,自己下点面条,一天就过去了。”尤家大姐告诉记者,“冬天还好点,夏天实在太热了,就在地上支个蚊帐打地铺。”
看着他们这种生活,记者不但感受到这些河南老乡们的不易,更被他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所感动。记者随后问他们,对信阳人有什么看法时,尤大姐抢过话来:“信阳人很好,我们在这儿两三年了,没有受过歧视,而且还有居民看我们孩子小,送些零食之类的过来给孩子,我们真是很感动。马上就要离开信阳了,我们还真是舍不得啊!”
记者手记:“五湖四海皆兄弟”,这句话在他们身上真实地体现了出来,我们信阳人热情好客、淳朴善良,赢得了他们的好口碑,这让我们骄傲。如果说,我们像他们一样,身处异地,为了生计而奔波风雨里,我们也渴望得到这样一种温暖。我们再想想,如果所有地区的人们都能拥有一种善待、普爱的思想,那么我们不管走到哪里,都将生活在一个被爱包容的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