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

改革试验“特”区激发活力

“全国每100斤粮食中有1斤产自信阳。”这是信阳作为河南省产粮大市的骄傲。

作为一个地级市,在不到6年的时间里,信阳的粮食产量从80亿斤增加到110亿斤。信阳是如何做到的?“简而言之,我们释放改革红利,通过制度创新激发了‘三农’活力。”市长乔新江如是说。

2009年4月22日,河南省委、省政府正式批准信阳市为“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信阳开始以主角的身份释放改革红利。

一进入角色,信阳就先声夺人。各县区、管理区、开发区勇敢地闯、大胆地改、努力地试,各唱各的拿手戏:创新农村土地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农村社会化服务体制机制、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系列“过人”的动作,破解了土地、金融、农村养老保险等诸多难题。

不久,人们发现,信阳不是第一个农村改革发展试验的地方,却创造出了全国、全省农村改革试验的一个又一个“第一”:光山县成立了全省第一家“土地银行”,浉河区成立了全省第一家“林业银行”,罗山县在全省率先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潢川县爱国村首创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新县在全省第一个引进外资参与土地流转……

改革的大潮使信阳农村发展活力迸发:小田变大田,死钱变活钱,农户抱成团,新农村建设正在让村庄变成城镇,农村社保让农民无后顾之忧。

一组数字是最好的证明:近年来,信阳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净增600元以上,2013年人均纯收入达7982元。全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340家,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55家。

与此同时,美丽乡村建设已经全面启动,平桥区郝堂村荣登全国第一批“美丽宜居村庄示范”榜单,全市4个乡村成为全国1100个“美丽乡村”首批创建试点。

“过去一直觉得革命老区是穷山恶水,没想到信阳到处是青山绿水、洋楼别墅。 信阳到处都能感受到生活的有序、街道的整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信阳真的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好地方 ”。像这样的赞美之词,其实正是对信阳当下最真实的褒奖。

当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在信阳如火如荼推进之时,旅游行业、文化行业的相关改革也在信阳蓬勃发展:鸡公山文化旅游综合开发试验区迎来了试验区成立以来的投资高潮,以港中旅等为代表的实力企业相继落户,一个颇具潜力的文化旅游精品区呼之欲出;新县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稳步推进,文化旅游风生水起,年接待游客152万人次,旅游相关收入达5.16亿元。

产业集聚“特”区增强动力

“信阳制造,令人刮目相看!”在前不久举办的“全国百家党报社长、总编看信阳”采访活动中,《科技日报》记者武云生发出这样的感叹:“在这座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古城,在这块红军摇篮将星璀璨的热土,一批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正在迅速崛起,成为信阳经济最具活力的新增长点,也成为革命老区的新名片……”

在外地人的眼中,作为革命老区,信阳长期以“农”字看家。而如今惊奇地发现,信阳变了,在对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机遇中,工业发展已成为加快发展的强劲动力。

在2013年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郭瑞民提出“加快发展靠工业,主要抓手是产业集聚区建设”。

回溯过往,信阳的产业集聚区之路始于2008年。这一年,沿海产业开始向内地转移,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幕拉开,地处中原经济区最南边的信阳,以“前沿”优势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立足实际,信阳的决策者定位明确:勇当前锋。这一年,在信阳羊山新区的荒山丘陵上建起的一座工业新城。省政府将这里划定为信阳市产业集聚区。

短短几年,信阳探索出了“一举求多效”、“一发动全身”、“一优带百通”以及“三规合一”、“四集一转”、“产城互动”等发展思路和战略举措,严格落实产业集聚区重点项目攻坚督导例会、项目联合督察和“四集中”、“零阻碍”服务制度,着力引龙头、抓延链、建基地、育集群。

于是,一批“大腕”纷至沓来,泛蓝电子、激蓝科技、深圳家居企业协会、中铁集团、沃尔玛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到信阳投资兴业。

如今,在老区信阳的版图上,全市13个产业集聚区已生机勃发:

信阳电子信息、绿色食品、现代家居被列为省重点培育的千亿元产业集群;申报国家级的潢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得到省政府支持。

信阳多个产业集聚区先后被评为河南省“十强”、“十快”和“十先进”产业集聚区。其中,信阳市产业集聚区成为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电子信息产业集聚示范区。

激蓝OLED项目被列为省重点项目和省重大科技专项,国际家居产业小镇等一批龙头型、基地型、集群型项目正陆续开工建设……

信阳产业集聚区的综合带动作用日益增强。2013年,全市13个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80亿元,同比增长28%,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128亿元,同比增长约21%。

红色精神催生出前进的动力,改革释放着发展的红利,开放成为老区振兴的最强引擎,对于找到特色发展之路的信阳来说,老区的经济发展正迈开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