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于文静

5月12日是国家防灾减灾日。5月8日以来,南方出现大范围持续性强降雨过程,引发洪涝、风雹等灾害。截至11日20时,已造成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121.6万人受灾,3人死亡,1500余间房屋倒塌,农作物受灾面积93.1千公顷。

强降雨面前,关注“城市内涝”固然重要,但更不能忽视广大农村、偏远地区防洪问题。农村因为基础设施欠缺、预警系统匮乏、地势、建筑特点、人员老龄化和女性化等因素,一旦遭遇强降雨,将面临比城市更为严重的威胁。

中国水科院防洪抗旱减灾研究所有关专家指出,随着城镇化发展,农村普遍存在挤占行洪通道、“人水争地”问题。农民在行洪通道内建房、耕种、倾倒垃圾、修桥等行为,造成行洪不畅,极易冲垮建筑物形成“人造洪峰”。同时,大量坑洼地、坑塘等被填平利用,路面进行水泥硬化,降低了对雨水、洪水的蓄滞能力。

一些水利干部也反映,当前,农村防洪排涝标准还比较低,中小河流、中小水库防洪能力比较弱。由于资金和现实因素,很多中小河流防洪标准为5年一遇;一些未经除险加固的小型水库,存在溢洪道狭窄堵塞、坝基渗水等现象;一些无人管理的“山塘”,成了汛期头顶的“一盘水”,随时可能成为威胁。

专家还指出,虽然近年来我国预警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但是遇到大雨大灾时,一些基站、通讯设施受损,难以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流动人口、施工队、游客等是预警信息接收的盲区。预警发布渠道来自于多个部门,缺乏统一、有效的发布渠道。此外,农村人口老龄化、女性化,对农村传统的防汛抗旱组织动员、灾前转移提出严峻挑战。

当前,我国即将由南向北进入主汛期,及时、全面检查农村防洪“软肋”不容轻视。近日,有媒体报道,浙江省苍南县对全县93个拟定避灾场所进行实地逐幢勘查和安全性能认定,52个避灾场所被认定为不合格,再次为保证汛期安全敲响警钟。

农村防洪事关亿万百姓生命财产安全,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当前,各地要高度重视防汛备汛检查,及时查漏补缺,防患于未然。加强预测预报预警,尽早安排下达防汛补助经费,支持地方做好抗洪抢险,抓紧修复水毁的各类水利工程,落实好防汛抢险的物资和队伍。

从长期来看,要切实解决“人水争地”问题。要通过防洪立法,加强对土地的管理利用,规范人类活动,尤其在新一轮城镇化建设中,要超前规划,确保给洪水以出路,加强蓄滞雨洪能力。继续实施好全国山洪灾害防治和重点地区洪水风险图编制工作项目建设,加强中小河流、中小水库、山塘等建设和管理。切实建立群众互助的群测群防体系。

(新华社北京5月1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