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设

鲁迅先生说过:“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回顾我六十多年的人生,有过不少老师和朋友,但堪称良师益友,且相伴近三十年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信阳日报》。

有幸和《信阳日报》结缘,是在1985年。当时我正痴迷摄影,偶尔尝试给报社投稿。记得我拍摄的笫一幅作品是原信阳县委党校组织学员到新县、红安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照片,寄给了创刊不久的《信阳报》,没想到这幅照片竟登在了《信阳报》的头版。这不仅让我惊喜,也给了我莫大的鼓励。从此,我手中的相机不再是玩具,我也把摄影当成了一种事业上的追求。从那时起,我决心攀登摄影艺术高峰,并为《信阳报》多提供优秀作品,以报其知遇之恩。

为了追求摄影艺术,我舍弃了很多。下班后一有空,我就摆弄相机。我省吃俭用,花了3000多元买了一台在当时比较高档的佳能专业相机,后来又买了一辆摩托车。有了摩托车,我如虎添翼,经常带着方便面,背上军用水壶,骑行几十里,甚至一二百公里去摄影创作。

在拍摄过程中,我到过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红四方面军军部旧址、鄂豫皖军委航空局,到过商城拍八月桂花,到过罗山红二十五军出发地,到过茶乡黑龙潭、白龙潭……夸张点说,我几乎跑遍了信阳的山山水水。多年来,我拍摄的作品首先寄给《信阳日报》,大部分都能发表,其中的作品在法国举办的摄影大赛中还得了奖。我本人先后成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理事等,2007年荣获”河南十大文化新锐人物”称号,曾三次荣获”中国优秀摄影家”称号,并获得”中国十大杰出摄影家”称号等。2011年,《信阳日报》刊发的一篇新闻《摄影迷》,说的就是我的事。

在相机数万次的“咔嚓”声中,我在全国各级报刊发表的新闻、风光、艺术类照片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我至今已发表各类照片4700多幅。身边的朋友称赞我是“高产作家”,《信阳日报》的编辑也夸我是“编外记者”。我心里明白,没有《信阳日报》众多编辑、老师、朋友对我的关心和帮助,哪有我今天的这些成果。

2011年,我有了重走红四方面军长征路的想法。《信阳日报》社资深编辑卢汴生知道后,十分支持我的这一行动,并为这次活动拟出了“追寻历史风云、弘扬红军精神”的主题。4月19日,在信阳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下,我和老伴陈荣章骑着一辆三轮摩托车踏上了征程,开始了一场史无前例的“两个人的长征”。这次重走红四方面军长征路,我夫妻俩共走过9个省近300个地、市、县,行程58600多里,沿途散发了自己印制的18万份《重走红四方面军长征路——宣言书》,《信阳日报》和国内其他很多媒体都对我们进行了采访和报道。

更让我感动的是,一路上,信阳市和平桥区的主要领导同志,《信阳日报》、《信阳晚报》等媒体的朋友们不时给我们打电话、发短信,询问我们到了哪里,嘱咐我们注意安全,多保重身体。他们的关心和支持,就是我们在漫长、艰苦、寂寞长征路上的强大动力。

岁月如梭。转眼间,《信阳日报》由创刊时的四开四版小报变成了对开八版彩报。看着老朋友的发展变化,我由衷的高兴,并借此机会衷心祝愿《信阳日报》与历史同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