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广义 马依钒

“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农业工作者,我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有的只是对绿色田野的眷恋和对农技推广事业的热爱。”51岁的李贤忠是潢川县伞陂镇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中心主任,也是一名普通的农技师,在科技兴农这块希望的田野上,已经埋头耕耘了30多年。

李贤忠家境贫困,可父母坚信知识能改变命运。17岁那年,高考落榜的他萌生了南下打工的念头。在即将登上火车的一刹那,他想起了被生活重担压弯腰的父母,想起了渴望脱贫的父老乡亲。他暗下决心,必须在家乡土地上干出一番事业。

回到家乡,李贤忠有些茫然,理想抱负该怎样实现呢?看到乡亲们依然按照传统的方式种地,甚至闹出“炒化肥,熬农药”的笑话后,他意识到技术对于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1982年春天,得知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开办函授班,李贤忠喜出望外。带着家里东拼西凑的50元钱,他成了函授班的学员。一边刻苦钻研农业技术,一边在自家责任田里实践。毕业时,李贤忠家打下的粮食亩产量排名全乡第一。到他家求教的人络绎不绝,李贤忠一下子成了远近闻名的“种粮专家”。

1986年秋,一场突如其来的水稻病害袭击全乡,90%的水稻染上白叶枯病,很多整株枯死,眼看付出大半年的心血即将白费,很多乡亲在田埂上抱头痛哭。看到这样的情形,李贤忠意识到应充分发挥所学,为父老乡亲们做点实事。经过仔细分析,他发现受灾严重的原因在于乡亲们不懂防治病虫害的常识,缺乏必要的药品器械。于是,创办一个农业技术推广站,为乡亲们提供农业技术服务的念头便越来越强烈。

第二天,李贤忠便迫不及待找来了在农业广播学校学习时的4个同乡伙伴。结果,大伙一拍即合。随后,在县乡政府、父老乡亲和家人的大力支持下,1987年4月,“潢川县伞陂寺乡民办农业技术服务站”正式成立,它是信阳市第一家专门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服务的机构。

服务站成立后,李贤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推广已在自家田里试种成功的杂交水稻种植技术。引进了5000斤杂交水稻优良品种,将种子赊给乡亲们。为打消乡亲们的疑虑,李贤忠承诺若因品种的原因造成水稻减产,就按照市场价格赔偿损失;若水稻没有增产,种子就白送。

种子播种以后,李贤忠便与队友们整日风餐露宿,奔波在田间地头,为乡亲们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品尝着农技推广带来的喜悦和艰辛。功夫不负有心人,稻收时节,李贤忠指导的1000亩杂交水稻平均亩产达600公斤,比普通品种的水稻亩产多200公斤。消息传出后,全乡沸腾了。“贤忠他们好样的呀!”“我活这么大岁数第一次真正见到水稻亩产超过千斤”……各种赞誉纷至沓来。

自此之后,李贤忠便全身心地投入到更大范围内的科技兴农中,先后免费为乡亲们举办科技培训班200多期,编印辅导材料2万多份,在全乡设立农作物病虫测报点10多处,还建立了农作物植保门诊部。人民日报记者称李贤忠的农技站为“庄稼医院”,称其为“庄稼医生”。李贤忠的故事在人民日报、科技日报、河南日报等刊物上陆续刊登。

30多年来,为了给乡亲们提供科技服务,全乡16个村325个村民组,李贤忠不知道走了多少遍,磨坏了无数双布鞋,光自行车和摩托车就先后骑坏了7辆,行程近30万公里。这份辛苦不是谁都能承受的,可李贤忠却说:“能有幸成为一名基层农技推广者,能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做贡献,苦点累点不算啥,我觉得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