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天福 方慧玲
“高训锋荣获了2014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当这一喜讯从北京随电波传到茶乡信阳浉河港时,高训锋刚刚锁上春茶生产车间,正在合作社的有机茶山上和社员们商量将要开始的夏秋红茶生产。好消息传来,高训锋憨厚地笑了笑,社员们比他还高兴:“高训锋是我们茶乡的骄子,我们为他自豪!”
高训锋现为文新有机茶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兼业务经理,被茶乡人视为“骄子”的他,起初并不懂茶。高训锋1971年出生于平桥区彭家湾乡的普通农家,父母相继早逝,在姐姐的帮助下上完高中。高中毕业后,高训锋在家务农,农闲时到集镇上贩卖鱼虾。上世纪90年代初,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文新茶叶公司董事长刘文新,从此与茶结缘。在刘文新的指导、帮助下,高训锋开始在市区幸福路茶叶市场摆地摊卖茶。“那时一天能挣30元至50元,比卖鱼强多了。摆了几年茶摊,我就在市区青龙街开了个茶叶店,当时的房租是每月8元。”回想进入茶市的经历,高训锋至今感念他的领路人刘文新。
随着茶文化节逐年举办,信阳毛尖的名气日益叫响全国。看到了信阳茶蕴含的无限发展前景,2002年,高训锋经过深思熟虑,毅然放弃了收入可观的茶叶店,进入“致力名茶复兴”的信阳文新茶叶公司,成为一名业务员。
靠着多年诚信经营积累的人脉资源,加上特别能吃苦耐劳,高训锋从最基层的业务员干起,逐步成长为公司的业务骨干。2006年,公司在浉河港的茶山下建起了信阳毛尖全自动机械化生产线,高训锋从此扎根茶山,潜心研究茶叶种植、加工技术。
光有名气,规模上不去不中,品质没保证更不行,高训锋认识到,必须与茶农抱团发展,茶产业才能做大做强。2008年,高训锋发起成立了浉河区文新有机茶农民专业合作社,并被推举为合作社社长。随后,他自筹资金到外地学习有机茶种植技术,回来后无偿传授给社员。在高训锋的带领下,合作社的万亩茶园实现了单一种植向复合型、生态、有机茶园发展,形成了规范化、集约化名优茶生产基地。
(下转02版)
茶乡骄子
(上接01版)
“当时只有18人入社,合作社为我们免费提供科学的茶树种植、修剪、管理、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和有机肥。社员们的茶叶品质当年就有明显提升,年底还有分红。”社员高有才说,附近村的茶农看到社员们受益很多,纷纷要求加入。合作社规模迅速扩大,社员现已发展到五六万人,另有2万茶农与合作社签订了合作协议。
在省委原书记卢展工的点题下,智慧的茶乡人转换思路,开始试制红茶,文新有机茶合作社更是一马当先。2011年,高训锋带着社员到福建学习红茶制作技术,并聘请专家来信阳现场指导文新高香红茶的研发。“将青叶制成红茶,关键环节是茶芽萎雕、发酵,时间、温度、湿度、氧气等都要精准把握,整个过程需要12个小时,我和几个社员日夜守候,都不敢合眼。这样试制了10多遍,最终成功了!”高训锋说,当年研制红茶的场景仍历历在目,也让他颇有成就感。的确,红茶的研制成功,让每户茶农每年增收少者1万多元,多者3万元以上。信阳茶也从单一的信阳毛尖绿茶,发展到与信阳红“一绿一红” 竞风流的可喜局面,大大激活了信阳茶产业。
然而,高训锋并不满足于单纯做茶,2011年,他成立了以休闲、垂钓、农家乐与茶文化融为一体的茶文化生态旅游公司,以独特的茶乡风情旅游带动茶产业经济发展,吸引了大量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先后解决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5000多人。
随着信阳茶产业纳入河南省“十二五”规划,我市对茶产业发展给予了越来越多的政策扶持,高训锋和他的文新有机茶专业合作社也乘势而为,计划总投资3.2亿元,建设文新“三园”项目,即:信阳茶文化生态观光体验茶园1万亩、国家级标准化示范茶园1万亩、有机茶园1万亩。他告诉记者,目前“三园”建设已开始启动,项目建成后,将对当地农业增效、茶农增收、新农村社区和大美茶乡建设都将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从一个普通的个体经商户到文新有机茶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从一个平凡的卖茶人成长为种植、加工、生产、销售为一体的茶叶专业户,从一个山区穷小子成长为立足茶乡脱贫致富的领头人,高训锋在名茶复兴的道路上孜孜以求,在造福乡里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