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
刚开始,因为没经验,原本应该安装的“平安农机”示范县路牌,错写成了“示范村”,全得重新安装。此时站里的几个人都累坏了,熊勇便亲自到工地找安装的混凝土,用铁桶装满带回。每逢大家想去帮他,他总说:“你们别上手,不然把自个儿身上也弄上水泥了。”可那段时间,他自己身上每次都是脏兮兮的,手上还经常贴着创可贴,因为那水泥伤手。
对于这段经历,王天喜记得特别深:“创建工作,苦活累活,他都上前干。市里组织外地学习考察,为节省费用,熊勇既当站长又当司机,还当上了影像资料整理员,特别辛苦。2008年,我们只争得了省级‘平安农机’示范县。在那次总结会上,熊勇的眼睛都湿润了,作了自我检讨,鼓励大家下年继续努力。”
2009年,在熊勇的积极争取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潢川县成功创建了国家级“平安农机”示范县,这在全市还是首个。“创建能成功,80%功劳都应该归功于他。”王天喜告诉记者。“此后,市农机局提出要在潢川建立县级示范点,熊勇又提出要选择农机具多的乡镇作试点。你说他敬不敬业!”
“人就得学,身体老了思想不能老。”说这话时,熊勇已经50岁了,但他坚持学习五笔字法,多年来坚持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学习农机监理业务和法律法规及农机的构造原理等知识,练就了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过硬的业务技能,由最初的“门外汉”变成了农机监理系统的专家。熊勇去世后,妻子从他的办公室里整理出了厚厚的学习笔记,共有十几本之多。
由于他情系农机事业的执着精神,朴实而敬业。多年来,熊勇多次受到市县表彰,并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
“为农机手服务是我应该做的事”
“我要视农机手为亲人,乐于助人、无私奉献,把农机手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熊勇工作笔记本上的这段话,成了他工作中的座右铭。
“他从不摆官架子,办事很热心,不管是谁,只要能帮的他都帮。”从1999年第一次见到熊勇至今,在潢川县魏岗乡富农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周龙中眼中,熊勇的形象一直没有变过。
1999年秋收时节,熊勇与往常一样下乡,碰巧周龙中刚从田里收完水稻,开着没牌的农用三轮车往回赶。此时天已经渐渐黑了,周龙中压根没想到熊勇会拦下三轮车。“我当时吓坏了,想着不是要扣车就是要罚钱,结果他和我讲了半个小时的道理,一分钱没罚。我心服口服,第二天就找他去上牌。”时隔十多年,周龙中说起这件事仍然有些激动。
也因这件事,往后的十多年里,两人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平日里,在农机具方面有什么不懂的事情,周龙中都会请教熊勇,熊勇更是手把手教。“2009年,他又鼓励我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机具集中起来,让大伙儿一起抱团出去闯,提高农民收益。去年大旱,他还帮我们争取了两眼机井项目,真心把农机手当兄弟一样对待。”
乐于助人是熊勇的真性情。想农机手之所想,急农机手之所急。农忙时节,他利用周末和节假日为农机手办理补检或上门检查,也不知放弃了多少个节假日。
“啥时来啥时检,即便是他正在吃饭,只要农机手一个电话,熊站长就会立刻放下碗筷,赶到现场。”蔡鹏林回忆说。
以前,监理站条件简陋,熊勇就亲自爬车顶、钻车肚,用眼看、用耳听;后来,条件稍有好转后,才开始利用移动检测设备进行检查、审验。可农机手们都知道,农机的大小毛病都瞒不过熊勇的眼睛,小毛病现场排除,大毛病限期修复,事后补检。大家都信他。
当听说熊勇不幸去世的消息时,正在外地的康达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新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在他记忆中,2011年从海南来到潢川,在当地流转了1000多亩土地,在熊勇的帮助下,张新生购买了15台农机具,还成功组建了农机专业合作社,不仅享受到了国家的相关惠农政策,而且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我在当地流转了3000余亩土地,农机使用率高,在使用农机的季节,有时一天熊站长跑我这里好几趟,让我注意安全,还经常亲自开动机器检查。”信阳首家家庭农场主张建松回忆说:“记得有一次我正在收割水稻,30多摄氏度的高温,驾驶室里像火炉。他叫我下去,自己进了驾驶室,在田里来回开了三趟,发现机器没问题才放心离去。”
第一个在潢川县买农机车辆的潘建旭,早在2002年就与熊勇相识,2005年前,河南各公路收费站对部分农机具车辆开辟了绿色通道,凭相关证件可免收通行费,但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实现全免。潘建旭出资20多万元购买了农机具,要想收回成本,必须从南到北在全国进行跨区作业。“啥时候能在全国范围内免费?政府知不知道我们的情况?”当时,潘建旭心里非常着急,便向熊勇述说。了解情况后,熊勇亲自写材料、多次奔走,向县局和市局反映农机户的迫切心声,最终顺利解决了问题。
除此之外,让潘建旭念念不忘的,还有熊勇每年细致、快速地为他们办理好各种证件的场景。对于农机户来说,在收割季节,时间就是金钱,一分钟都不能浪费。去年,潘建旭正在田里忙着收小麦,来不及到局里办理上车牌手续。如果把车开回去,一天会损失好几千元。怎么办?熊勇得知情况后直接说:“你别开过来了,我下去办就是了。”
“那天的情景我记得特别清楚,当时,熊站长下到在魏岗乡张楼村生产队的麦田地头里,给机器拍照、拓号弄了一身灰,跟土人似的。他就哈哈一笑说‘只要你们能挣到钱,我就高兴’。这事要不是熊站长,我们可就损失大了!”潘建旭说。
“为农机手服务是我应该做的事。”熊勇常说。久而久之,他也成了潢川县广大农机手最贴心的朋友,遇到难题大伙儿都愿意去找他诉说,找他解决。
“不是咱的,一个子都不能碰!”
“讲党性修养,树良好作风,促科学发展。”这是熊勇写在他的工作笔记本上的另一段话。字虽然不多,他却用了一页纸,并加上大大的着重号!
他为人正直,热诚善良。这与熊勇从小受到的严格家教分不开。他的父亲曾任南海舰队某团政委,母亲在家拉扯熊勇和弟弟长大。母亲对他弟兄两人要求严格,每逢回家探亲,父亲都要耳提面命地教育弟兄俩做正直、诚实、有为之人。
在父亲的影响下,熊勇16岁当兵,22岁考入信阳农业机械化学校,一路靠着自己的努力,严于律己,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优良作风。
1994年,主管单位宿舍楼建设的熊勇,把条件好的住房让给了其他同事,自己选择了潮湿、光线差的一楼。
他的妻子李雪梅早年下岗,平时做一些临时工;他80多岁的父母年老多病需要照顾,养家的重担落在了熊勇身上。平日里,家里的经济状况经常捉襟见肘,可他从未向领导提过额外要求,也没有在单位多报过一分钱。
就在他去世的一个多月前,单位几位职工的电瓶车因家属院大门损坏被偷,局里同意给予报销。妻子想把自己前两天被偷走的电瓶车电瓶,与大家的一起报上去。但熊勇硬是不同意,到单位把申请表撤了下来。事后,他开导妻子说:“不是咱的,一个子都不能碰!”
让人没想到的是,在工作上这样一位严格较真的人,在生活中,他却是父母眼中的好儿子、妻子眼中的好丈夫、孩子眼中的好父亲。
“对老熊来说,一年365天,天天都是工作日。他是真累,可只要回到家里,他都尽量不让我做家务。老熊一心念家,有什么好吃的东西总是让我和儿子先吃,衣服也优先让我们穿新的。我和儿子高兴了,他才能打心底高兴。”在妻子的眼中,熊勇不仅是好丈夫,还是她的“良师益友”,工作生活中碰到不顺心的事情,他都能帮助化解,让一家人懂得知足常乐。
在儿子熊威的印象中,父亲说的少做的多,亲手做的饭也最香。每年三四月份是审检高峰,为了方便机手,站里集中送检下乡。这段时间,他经常工作起来就是一整天,夜里很晚才能回家。只要能回家,他总会亲自下厨,做一桌可口的饭菜。
熊勇的辛苦,换来了工作家庭的两不误。王天喜是最好的见证者:“有次站里碰上集中办理购机补贴,我们的工作人员每天中午都不下班,中午吃20元的加班盒饭。一天中午,我们忙完工作正准备吃饭,熊勇却请假说,妻子不在家,要回家一趟给儿子做顿饭。吃过饭没多久,有农户过来办补贴。接到电话,熊勇二话没说,马上赶了回来。类似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
周围的人都知道,生前熊勇是出了名的大孝子。就在他去世的当天上午,还专门抽出时间陪母亲到医院检查身体。
2013年12月2日晚上8时许,熊勇吃完饭准备像往常一样去单位加班,他还惦记着该年度的农机补贴档案没有录入完整。虽然头痛得厉害,平常这样都习惯了,加上工作忙,顾不上去医院检查,也就没有和妻子说。可是就在他起身两三步后,却“咚”一声栽倒在地,昏迷了过去。家人和同事迅速将他送去医院,前后不到两个小时,再也没有醒过来。
“熊勇同志是爱岗敬业的模范,工作上能独当一面,更是为人处世的楷模,他为人豪爽友善,总是不知疲倦地奔波,默默地奉献,是我们农机系统的好干部!”这是潢川县农机局局长李孟国对熊勇的评价。前不久,信阳市农业机械管理局党组经过研究决定,专门下发了向熊勇同志学习的通知。
51岁的熊勇走了,但他在平凡岗位上,守土有责,留下了一串串真实的印记,其为人处事之点点滴滴,却永远留在了大家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