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道锋

改革开放35年了,“如何引导农民进市场”看上去是老生常谈,实际上并不迂腐。笔者在生活中,经常见到一些农民左突右忽,不得要领,家庭建设多年是“孙子穿奶奶鞋——老样子”。为此,建议各级政府切实关注“三农”问题,注重引导农民走好市场,早日摆脱贫困窘境。

多向农民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在我国短期时间内不会改变,农村目前是“小家庭”耕耘“小责田”,一户一体的各自为战,不可能腾出人力跑信息。这就需要政府部门抓好信息服务,成立专门组织负责收集、筛选各方面适合本地生产经营的科技成果进行推广普及,定期向农民发布。派遣科技小分队进村入户或深入田间地头,具体指导农户种什么、怎样种。农民有了知识武装,就有较大的回旋余地,选信息、上项目就有准了。“一年四季在于春”,现在着手正当时。

增加科技含量和服务水平。首先,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县乡科技部门对各项支柱产业可实行集团承包,一项产业,一支队伍,开展全程技术服务。支柱产业均成立龙头公司或依托技术部门,与农户签订合同,走“公司+农户”之路,在资金、技术、销售等方面实行合同化管理,也可从所服务的产业效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的报酬。充分发挥“土能人”、“土专家”、“土秀才”的作用,现身说法,言传身教,每户培养一个科技明白人,使得农民放心种,技术人员乐意干。其次,提高土地复种指数。淘汰低产低效产品,提升集约化生产水平,改原来的粮、经“二元结构”为“多元结构”。其三,深度挖掘现有资源潜力。开发低产林、低产水等多种经营,积极扩大间作套种技术,采取股份、联合、承包、流转等形式,鼓励农民向“五荒”要产品、要收入,挖掘现有山、水、林的综合效益。

加大资金扶持和技术推广。县、乡应将扶贫专款、以工代赈、支农周转金等资金统筹安排,凡围绕支柱产业或特色产业发展的优先贷款、优先审批;对发展出口创汇、涉及群众生活、低碳环保方面的项目给予一定的铺底资金。同时,搞好典型带动。对种、养、加涌现出的大户,要运用广播、电视、报纸、小册子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推广县支柱、乡特色、村专业的特色经济格局,使农民懂得运用价值规律,根据市场供求来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增强风险意识、竞争意识和驾驭市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