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华 唯 通讯员 余运军

举手,伸出一个食指,表示要加些主食。

伸出两个手指,是要加荤菜。

三个手指,要汤。

四个手指,要素菜。

五个手指,求助:可能是饭菜吃不完了,也许是有点儿不舒服……

这是4月23日,记者在平桥区明港镇新集村小学——这个信阳市最大的农村寄宿制小学采访时,学到的“新知识”。

4月23日11时30分,新集小学209名留守儿童,分不同班级排队走进食堂餐厅,服务人员根据不同的年龄段为他们盛好饭菜。孩子们端着各自的餐盘走到自己的座位上,开始进餐。没有人打闹,听不到一丝喧哗,只有孩子们吃饭时窸窸窣窣的声音。

像是一场比赛,大家吃得很快。不一会儿就有小朋友一个接一个地开始举手,而且手势不同。记者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一问才知道,为了保持良好的用餐秩序,孩子们在吃饭时要保持安静不说话。有加饭加菜等需求,要像在课堂上一样举手示意,而且每一种手势有不同的含意。餐厅服务人员当然明白孩子们要的是什么,他们端着餐盆穿行在餐厅里,不停地用勺子给孩子们加餐。吃饭时不留剩饭,是这所小学“养成教育”的一部分,看到眼前这些只有几岁的孩子舀完最后一勺汤、拣吃最后一粒米,让人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新集小学位于明港镇西离街区6.5公里的新集村民组。作为一所村小,新集小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她命运的真正改变,则始于学校名誉校长张立培的到来。

2010年9月10日,教师节当天,身为明港二中总务处副主任的张立培主动要求到新集小学支教。当时,这位支教老师面对的现实是:校舍破败,全校7个教师17个学生,而他任班主任的三年级,只有3个学生。张立培没有丝毫的气馁,连续十几天,他每天清晨6时准时蹲守在学生外出上学必经的路口,记录本村适龄儿童外流的情况。经过调查寻访,把新集小学办成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思路在他脑海里愈加坚定和清晰了。随后,他毅然捐出个人30多万元积蓄,又托朋友,拉关系,找资金,求赞助,对学校基础设施和校容校貌进行了全面的整治和改造。2011年9月1日,面貌一新的新集小学开学了,校园里一下子涌来了300多个来报名的孩子。

现在的新集小学共有356名在校生(含86名幼儿园小朋友),其中209名寄宿生。这些学生的家都距学校500米以外。校园四角的高杆路灯、标准的乒乓球台以及寝室里铺叠整齐的军用棉被、柜式空调……这都在显示着这所村级小学的与众不同。而更让记者印象深刻的是,上午的课间半小时“阳光运动”。在喇叭声响过的两分钟内,孩子们已从教室涌出,排好队站在略显局促的操场上。他们的课间操还有太极扇舞。音乐声起,鲜红的太极扇在20多个小学生手里舞得飒然作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