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术恩

昨晚又翻看了收藏的《信阳日报》,一个个故事在我脑海中激活,看着那一页页泛黄的纸,一篇篇温暖的字,仿佛都透着岁月飘来的桂花香。我也像生长在信阳的桂花树一样,一直在成长、开花,而今终于和《信阳日报》一起,步入而立之年。

有幸和《信阳日报》结缘,还是在商城县读初中的时候,当时学校的阅报栏里就两份报纸:《人民日报》和《信阳日报》。前者对于一个未谙世事的中学生而言,总有些遥不可及。于是,每次来到报栏下,我的眼睛总会盯着后者,直到刺耳的铃声将我拉回教室。当时最让我感兴趣的还是副刊上那些有趣的文艺作品,看到别人将我身边的事情写得如此美好,一种艳羡之情油然而生。就这样一直看了一年多,在《信阳日报》副刊,我收获了课本之外的许多东西,包括写作技巧和知识。慢慢地,一种将手写的文字变成铅字,与更多人分享的冲动,在我心里越来越强烈。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看到了《信阳日报》副刊的征稿启事,主题就是写信阳的人和事。于是,我工工整整地将征稿启事誊写下来,准备挑一些稿件投稿,但是翻来覆去找了很久,居然发现我从未写过这个美丽城市的文章。为了不错过机会,我动起了“歪脑筋”。在我的多番游说下,语文老师终于同意将《信阳的人和事》作为考试的作文题目,来个同题比赛,好的文章向《信阳日报》副刊推荐。没想到一向厌烦写作文的同学,对这次同题作文比赛也很感兴趣。

记得同题比赛结果出来之后,老师花了很长的时间朗读范文,因为写得好的文章实在太多了,连之前不怎么交作业的几个同学,也都写得很不错。在老师的组织下,我们统一向《信阳日报》副刊投了稿。终于,我们的作品作为一个专版发了出来。细看报纸,才发现发表的那些作品多少都有过修改,虽然有些只是改了三言两语,但较之投稿时候,很多有了质的升华。

后来,我们纷纷收到《信阳日报》副刊的回信,编辑们将改后的稿子转给了我们。之后,老师将所有的信收集到一起,组织我们学习作文写法,还请了《信阳日报》的编辑老师给我们上课,也正是那次上课,才让我们真正明白怎样写语文作文。后来,每次我与同学联系,他们都纷纷表示那次作文课是这辈子收获最大的。很多同学和我一样,自那以后,再也没有离开写作。

高中毕业后,我来到广东读大学,学的是中文,偏重于古文。宽松的学习环境,丰富的学习资源,让我更加有了写作的冲动。除了散文、小说、诗歌之外,我还会写一下诗词、辞赋、散曲、楹联等,大学的写作,不仅提升了我的素养,还解决了我的现实问题。奖金和稿费不仅滋润了我的生活,减轻了父母的负担,还增强了我的自信。因为写作,我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从《信阳日报》当年那次征文开始的。

大学毕业之后,也是因为《信阳日报》,我回到了老家,过上了以笔为锄的生活,并且耕耘出一片自己的天地。终于和《信阳日报》一起,我步入而立之年。相信将来的不惑之年、知天命之年、耳顺之年,我都会和《信阳日报》一起,领略不同的风光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