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韩 洁 郑晓奕

中央不断重申,各级政府必须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坚持过紧日子,包括“三公”经费只减不增。毫无疑问,今年中央部门预算公开,各部门如何兑现减“三公”承诺成为社会最为关注的焦点。

浏览各部委网站可以发现,今年不少中央部委压减“三公”经费力度不小。除了国税总局,今年首次公开部门“三公”经费的最高人民法院,“三公”预算数除了比去年执行数压减12%,公车购置费也从去年支出的82万元变为今年的零预算;再如交通运输部,今年“三公”经费预算数比去年预算数压减了24%,其中今年安排公车购置费505.73万元,比去年预算减少1098万元。

压减“三公”经费,是本届政府兑现“三公”经费只减不增承诺的体现,也是推进政府转变政风和做好廉政建设的重要举措。但要想让人民群众更好监督政府,除了对“三公”经费做减法,还要更大力度做细账,把政府开支尽可能细化置于公众监督之下,促进权力运行更加规范。

有识之士指出,要减少此类“支出搬家”游戏,关键之举还是加大信息公开力度,让阳光照进政府支出的每个角落,让各种腐败浪费行为“无处藏身”。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中央部门预算公开不乏细化新举措,如将各部门公车购置费和运行费分别单列公开,新增“三公”经费预算表对今年预算数、去年预算数和去年执行数进行全面对比,规定凡是财政拨款“三公”经费都要向社会公开等,这些举措无异于为政府权力涂上一层防腐剂。

管好权、看好钱是防治腐败的关键。面对财政收入增速放缓,今年一季度中央财政收入再现单月负增长,财政收支矛盾不容忽视。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政府要主动压缩开支、细化公开,另一方面也要严格执行已出台的差旅费、会议费、培训费等约束政府花钱的规章制度,同时还应从制度层面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包括加快推进公车改革等,从根本上把权力关在制度笼子里。

(据新华社北京4月1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