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方慧玲

“全媒体时代,报社记者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按部就班:上午采访,下午写稿,夜晚上版,第二天见报,而必须转换角色,成为报社官方微博、网站、报纸的‘全能记者’,同时还得反应迅速,快速发稿。”4月19日,在“全国百家党报社长、总编看信阳”活动启动前,人民日报社编辑程聚新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深有感触地说。

程聚新是《人民日报》体育版编辑,也经常外出采访。当日上午,他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就人民日报社记者新闻采写流程、纸媒记者如何转型成“全能记者”等话题,向记者作了简要介绍。

程聚新说,2011年他进报社时,《人民日报》和人民网“报网互动”就做得非常好。2012年,实现了《人民日报》、人民网、人民微博三头并进。二维码出现后,又很快将其应用于报纸的出版上,即每个重点稿件都配一个二维码,读者可扫描二维码,从人民网上获知与该新闻相关的更多信息。现在一些版面、栏目也开始在微信圈推广。目前人民日报社正在紧张地开发手机客户端,预计6月份可与广大读者见面。

“现在同一个新闻题材,我们至少要写3篇不同的稿子。”程聚新说,如采访一场体育比赛,记者首先要现场用手机写出约140字的微博,基本上做到比赛一结束,相关新闻就通过人民微博播发出来。记者在返程途中,要将现场所拍的图片、视频,传给报纸编辑,用于制作二维码。回来后,立即撰写一篇涵盖各项基本新闻事实的稿件,发送到人民网上。然后才开始自己原来的职责——为第二天的报纸写稿,最后是新闻事件的图文视频、深度报道和分析。

全媒体战略下,对传统的、只靠笔头吃饭的记者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他除了面对同一个题材要撰写几个稿子外,还不得不向掌握摄影、摄像、录音、采编、剪辑等技巧的复合型人才转变,从单纯的报纸记者,向电视台主持人、出镜记者、网络写手等多媒体角色转变——业界将之称为“全能记者”。

那传统的报社记者怎样才能实现这种转型呢?程聚新说,掌握各种传播技术、具有熟练的新闻采写技巧和敏锐新闻视觉的“全能记者”,是在新闻实践中历练、成长起来的,在做中学、学中做。一方面,记者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如相机的深层次使用,网络、电视语言习惯的熟悉;另一方面,还要加快工作节奏,以更快的反应速度、更快的交稿速度,来适应快阅读时代读者对微新闻的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