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在日前召开的全市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郭瑞民强调“把立足点放在打基础、利长远上”,这不仅切合我市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营造发展新优势的实际,更符合全省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的新要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持续求进、不断取得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新业绩、新突破。

不可否认,在今年第二季度之初,省、市先后召开了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会议,具有检验成果、查找问题、分析形势、找出对策、加快发展,提质增效的积极作用和现实意义。针对信阳来说,由于省管固始县两个产业集聚区已经剥离出去,“中国光彩事业信阳行”活动中的洽谈项目将在今年5月中旬落脚信阳等具体情况,要想保持全市产业集聚区发展的速度、总量以及质量和水平,既不能因为全市产业集聚区总数减少而消极懈怠,也不能因为“中国光彩事业信阳行”的到来而急功近利。这就需要我们心无旁骛,稳住阵脚,把立足点放在打基础、利长远上。

打基础、利长远,不仅是工作作风问题,也是工作思路、工作方法问题。“九层之基,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形象地说明了基础工作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打基础与利长远之间充满着辩证的内在逻辑。打基础,是一切工作的起点、根基和源头;利长远,是一切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一切工作的归宿。只有具备利长远的谋虑,才会扎实地去做好打基础的工作;只有切切实实地从打基础着手,才能为利长远创造条件。因此,我们要一切遵循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切实把一切基础性、经常性的工作做实、做到位。

今年,我们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同时,又要围绕“一市一区两基地一枢纽”的战略定位,统筹兼顾,抢抓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大好机遇。实践证明,越是干大事,越是需要注重基础性环节,把打基础的工作做实、做细、做深。反之,基础打不牢,利长远的事情就容易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而造成虎头蛇尾、无果而终的局面。因此,我们在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过程中,要始终把质量效益摆在第一位,坚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既要算好政治账,也要算好经济账,切实把打基础与利长远统一起来,真正使各项工作经得起实践检验,经得起历史检验。

成功不必在我,奋斗当以身先。我们在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勇当中原经济区建设前锋的进程中,只有处理好承前与启后、继往与开来的关系,才能让产业集聚区建设利民、惠民、富民,为信阳人民谋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