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方慧玲)“《将门布衣》这篇文章,我是含泪看完的,还有许光之女追忆父亲的《大别山的杜鹃永远红》,令人情不自已。许光,他是一个纯粹的共产党人!”提起省、市道德模范许光,家住浉河区报晓新村的退休干部李斌动情地说。这几天他和小区的老伙计们在一起时,总是谈起许光的事迹。

随着4月5日、4月8日《河南日报》和本报先后重磅推出长篇通讯《将门布衣》,许光这个散发着党性光辉与道德光芒的名字,还有他的感人事迹,传颂在巍巍大别山间的城市街巷、田野乡村,成为继开国名将许世友不朽传奇之后的又一个传奇!

“小时候最爱看电影《闪闪的红星》,但那时不知道‘潘冬子’就是许光,直到后来才知道,许光一直扎根在新县这块红色的土地上。”平桥区党史研究室工作人员张明瑜说,“许光虽为名将之子,却一生淡泊名利,在风华正茂时毅然返乡替父行孝。奶奶走后,他又多次放弃回军区机关工作的机会,继续默默地为家乡经济建设作出不平凡的贡献。他那种‘在家乡为人民做事,也是对祖国的一种尽忠和大爱’的精神,很好地传承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红色基因’,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名将后代、老区子弟兵的优秀品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了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

羊山中学教师管昭感慨地说:“优良家风代代传承。许光走后,他的子女遵照父亲遗愿,捐出其生前全部积蓄20万元,用于家乡发展儿童教育事业和养老事业。他虽没给儿女留下任何遗产,但留下的是无价的淳朴家风、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令人敬仰的人格魅力,值得我们所有人永远传承和发扬。”

网友“微笑的刺客”则在网上留言:为家尽孝为国尽忠,用平凡彰显伟大,用无私抒写忠诚,弘扬了红色家庭的优良家风,诠释了为民务实清廉的好作风,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典范,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