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 玺

我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初,从我记事的时候,我所居住的村子里就有一辆木制的四轮牛车。大人们都叫它太平车。至于它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我却从来没有去认真地思考过,也没有问过任何人。现在想来,之所以称它为太平车,很可能是因为它车速很慢,行进非常平稳的缘故。

据史料记载,太平车最早出现在宋代,是我国古代造车工艺趋向成熟的标志。记忆中的那辆太平车呈长方体,车身木板被铁铆和木楔固定着,十分结实。整个车子很笨重,行驶时发出咕咕噜噜的声音,好远就能听见。但它载重量也大,平时都是两头健壮的黄牛拉着。历史上,太平车曾经是平原地区农村短途运输的重要工具。

那时农村还是大集体,土地属生产队所有,农民靠挣工分吃饭。我清楚地记得,我们队里的集体财产,除了几头用来耕地的黄牛,就是那辆已经用了好多年的太平车了!所以,乡亲们对这辆木车非常爱惜,专门在村子的西南角盖了一间茅草房做车屋,农闲的时候,就把太平车推到车屋里,以防止风吹雨蚀。冬春,乡亲们用它把积攒的农家肥一车一车的运到田间,作为冬春耕种的底肥;夏秋,又用它把收获的庄稼一车一车的拉回稻场。

最让我们开心的时候,是村里哪家娶亲的日子。迎娶新娘的头一天晚上,队长便会亲自安排二叔把太平车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在太平车上用竹子沿四周扎个篷子,蒙上花布,贴上剪纸,戴上一圈红花。第二天天蒙蒙亮,二叔就会哼着小曲,驾着太平车,和迎亲的人们一起出发,赶往女方家迎娶新娘。将近中午,迎亲的队伍一进村,早就等候在村口的孩子们,便会一边捂住耳朵抢拾落在地上没有炸响的鞭炮,一边唱着古老的童谣:“太平车,吱扭扭,上面坐个新媳妇。打牛马,快快走,来到俺家大门口。妹妹快来抱棉被,我帮哥哥背媳妇。”那情景,快乐极了!

就这样玩着玩着我就长大了,我开始到村里上小学了,但每天放学到家后的第一件事,仍然是喊上小伙伴到太平车上玩。白天玩住家家,夜晚玩捉迷藏,从不厌倦。特别是夏天的夜晚,星光灿烂,晚风习习,不知不觉就玩到深夜,有时玩着玩着就在太平车上睡着了,直到第二天早晨母亲找来,才会睡眼惺忪地跟着母亲的唠叨回家洗脸,吃饭,上学!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太平车和乡亲们一起早出晚归,不辞劳苦。车厢磨烂了就修,车帮压断了就换,但它和那几头老黄牛一样,从没有耽误过一次农活。后来,生产队买了一辆胶轮架子车,用起来轻便快捷多了,除了农忙往稻场里拉收割的麦子稻谷,一般运送量不太大的东西,就不再动用太平车了。虽然太平车受了冷落,但是,只要什么时候需要,它还是立马上阵,从不倭工。再后来,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家家户户都买了架子车,就再也没有人用太平车运送东西了。那一年,队长的儿子结婚,便将快要倒塌的车屋扒掉,在上面盖了三间红瓦房,太平车无处安身,就被小孩子们当作玩具,在村子里推来推去,加上风吹日晒,慢慢地就散掉了!

那辆太平车虽然消失了,但它的影子却一直保存在我的记忆里。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记忆越来越清晰,越来越让我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