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向 炜

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过程。信阳的产业集聚区建设生逢其时,经过5年的建设和发展,初步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已经成为信阳各地发展的一张张金字名片,有力地助推了全市工业经济的发展。

信阳市产业集聚区是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电子信息产业集聚示范区,多个“信阳制造”填补了“河南空白”。与此同时,智能显示终端、智能通信终端、数码影音终端三大产业链初步形成。

全市15个产业集聚区特色鲜明,电子信息、现代家居、纺织服装、新型建材、机械制造、绿色食品、商贸物流等,竞相争辉。电子信息、绿色食品、现代家居被列为省重点培育的千亿元产业集群。

信阳的产业集聚区建设和发展的5年,尤其是近两年的发展,为推动信阳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和支撑,让信阳这座城市充满活力、具有魅力和发展的动力。这种区域品牌“效应”的确立,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信阳整个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形象的树立。

现状:主攻方向明确 主导产业壮大

地处中部之中、河南之南,立中原而通八方,居腹地而达九州,信阳自古就有“三省通衢”之称。信阳要崛起,靠模仿和“拷贝”是绝对行不通的,必须立足信阳实际,加快我市特色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等自身条件的不断改善,信阳开放招商、快步迈向工业化的条件更加具备。中央扩大内需战略的提出,加速了沿海产业转移的步伐,距东南沿海最近的信阳,迎来了发展的良机!

2011年,中原经济区正式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上升为国家战略,信阳无可置疑地成为中原经济区的最前沿。

面对优势,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发挥优势,抓住关键,统筹运作,突出抓好产业集聚区发展、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三项重点工作,不断完善产业集聚区的载体功能,提升支撑力、增加承载量、扩大辐射圈、构筑制高点。

立足信阳现阶段发展实际,我市创新发展思路,遵循发展规律,把发展以现代工业为主的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把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主要载体,关注工业、学习工业、研究工业、支持工业,在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中,优选主导产业,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坚持“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的原则,发挥比较优势,研究信阳能够发展哪些产业、能够做好哪些产业。全市各个产业集聚区都确定了主导产业,绘制了产业链图谱,明确了产业发展方向。坚定主攻方向。紧紧围绕主导产业,我市前后延伸产业链条,左右拓展配套产业,带动关联企业项目落地建设。信阳市产业集聚区把电子信息作为主导产业,引进电子信息项目64个,主要产品从电子基础材料、电子零部件生产逐步向液晶电视、智能手机整机延伸,再向上游显示面板和芯片生产领域拓展,价值链向高端攀升,产品科技含量、附加值不断提高。5年时间,我市电子信息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全省智能手机产业“一区多点”布局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信阳市产业集聚区被命名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做法:三篇文章出彩 发展活力迸发

通过做好政策保障、服务保障和产业保障这三篇文章,极大地激发了我市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活力。

——强化政策保障文章。5年来,我市创新体制机制,逐步建立了明晰的责任机制、有力的督导机制和严明的奖惩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活力。

建立配套管理体制,进一步凝聚工作合力。我市通过建立项目服务机制,帮助企业健康发展。通过建立督导协调机制,每两周选择一个产业集聚区召开一次由市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参加的工作例会,现场集中解决产业集聚区重点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由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联合督察办公室对办理情况进行督察督办。目前,已召开例会32次,解决各类问题126个,为集聚区内100多家企业完善了手续。通过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产业集聚区建设上比行动、比劲头、比效率、比合力、比收获。

——强化服务保障文章。近年来,我市给广大干部反复传输一个观点:“安排什么才做什么,是工作;需要什么就做什么,是服务”,树立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是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的理念,围绕项目落地建设、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问题,着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打造优良发展环境。

通过简政放权,实现集聚区与职能部门的“直通车”,提供零距离服务。我市通过抓好要素保障,在用地保障方面,积极推进人地挂钩试点工作,启动人地挂钩项目33个,计划复垦土地面积1.9万多亩,现已完成拆旧复垦1.3万亩。围绕“生财”抓“聚财”、抓“理财”,破解企业融资难题。全市建成投融资平台28家,累计为产业集聚区内企业融资280亿元。在人力资源保障上,一方面,引导企业转变用工观念,适当放宽招工年龄,破解“招工难”问题;另一方面,积极整合资源,建立培训、实训基地,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近10万人次,并引导和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地就近就业,保证了企业用工需求。通过搞好配套服务,集聚区综合配套能力不断增强。(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