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生力
我现在所从事的新闻宣传工作,与《信阳日报》一点一滴的情缘是分不开的。30年前,我无意中看到《信阳报》,于是,针对社会的弊端写了个三四百字的言论。没想到,一个星期后收到刊登我那篇言论的样报。可以说,一个豆腐块圆了我一生的梦想。
我是书法爱好者,对刊头特别在意。我清楚地记得,当时《信阳报》的刊头集鲁迅的字而成,改为《信阳日报》后,先用时任省书协主席陈天然的草书,后来采用时任中国书协主席沈鹏的字到今。刊头就是报纸的门面,对外形象全在这几个字上。《信阳日报》都是选择有名气、更有品位的书法大家的字做刊头,所以,她的品牌正像党委机关报的权威不容置疑那样,值得我们信赖。
我用几个点,来说明30年来《信阳日报》是如何帮助我们的吧:
第一个点,一篇报道成就了一个全国劳模。那是上世纪80年代,当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徐再满的事迹,最早就是《信阳日报》刊登了我们采写的《大别鸿雁》,先由地区、再到省里,直到传遍全国。徐再满为了百姓的邮件、报刊,翻山越岭,寒来暑往,风雨无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十几年一直坚守在最艰苦的地方。每一次,徐再满载誉归来,我重新采访撰写稿件,《信阳日报》就像对待自己家里的喜事一样,及时给予报道。徐再满先后两次荣获省级劳模称号,全国第二届十大杰出青年30名候选人之一,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邮电特等劳模等称号。是报纸的力量,将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推向了全国,成为国人学习的楷模。
第二个点,一个偶然的故事改变了我的工作。2006年,我受单位指派,在市行政审批大厅工作。因业务清闲,百无聊赖之际,我看对联书,尝试着撰写对联。当时为琢磨一个对联,可以说简直走火入魔了。一个月下来,我将全市、全省地名,以及全省、全国邮政局名用藏头嵌名联的形式,撰写了一遍;又将信阳古八景、新八景、信阳红色旅游景点等编成对联,发到《信阳日报》,得到报社的认可而刊发出来。2008年,省、市邮政部门领导发现我有如此特长,给予我特别关注,通过岗位竞聘,我荣幸地担任了市邮政局新闻宣传中心主任——一个门外汉,像模像样地做起了邮政新闻宣传工作。
第三个点,一个版面为我圆了一个文学梦想。闲暇时,我偶尔写写采访中的见闻和所思所想,或言论,或散文,或相声,时常在报纸上发表。文人大多想出个专辑,将多年的心血汇成一册。正好《信阳日报》开设了一个信阳作家的专栏,于是,我心有所动。通过好心的编辑,找到报社领导,终于刊出一版个人专辑。好多朋友打来电话询问,我是既兴奋又惭愧,兴奋的是能够在党报上发表成版的文章,惭愧的是我与信阳文学大家相比,还是个牙牙学语的小学生。
但我有梦想,是《信阳日报》“点”石成金,一步步成就了我的梦想。她把我这个爱好新闻、文学的人,从青涩的青年带入沉稳的中年,还将步入辉煌的老年。感谢《信阳日报》,感谢《信阳日报》的记者、编辑和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