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林

“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每年4月5日前后,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这时候,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气候转暖,万物复苏,让人感到格外清新明洁。中国自古以来都有清明前后上坟扫墓、凭吊先人的习惯,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清明节风俗。

清明时节,很多人都在用各种方式祭奠祖先、寄托哀思,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清明拜祭还有一些不文明现象。如清明节前夕,“风吹旷野纸钱飞”已成城乡一些墓地一景,由此引发的火情、火警不断;有的人互相攀比、讲究排场,大肆燃放鞭炮、焚烧冥币;更有甚者,有的人买来一些纸制的“小姐”、“二奶”等供奉给先人。这些污染环境、侮辱祖先的行为,已超出寄托哀思的本意,有悖于社会道德。

清明节有天气晴朗、天空明净的节日内涵。把清明节过得“清明”洁净,就应该大力提倡以更加清雅深沉、环保文明的过节方式,既体现节日的内涵,又体现移风易俗、文明祭奠的时代精神。

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相当一部分人开始重视厚养薄葬。老人在世时多多孝敬,丧葬、祭祀等活动尽量从俭,不搞那些五花八门的铺张浪费。至于祭祀仪式,则以精神寄托为主,重“心”轻“形”。诸如献上鲜花或花篮,或播放他们生前喜爱的歌曲、戏剧,或种棵苍松、翠柏等等,以表达对先人的纪念,同样能寄托哀思。这些文明安全、时尚环保、简朴新颖的方式值得大力提倡。

半个世纪前,著名作家老舍曾写下这样的诗句:清明到了,处处桃红柳绿,且别忙着去烧纸,还是给逝者献束花吧……社会在进步,我们的观念也要进步。清明扫墓要与节约资源、净化环境、有利身心健康结合起来,文明祭扫,还清明一个“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