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艳军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细雨霏霏,春草绿绿,杨柳青青薄雾漫漫……这是古代文人墨客对旧时清明的描述。晚唐诗人杜牧记录的一千多年前清明的景象,同今日清明较为接近。多数的清明都是天空低沉,细雨相伴,春风轻拂。

盼着,盼着,春来了,一棵棵小草偷偷地从泥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像绒毯一样。柔柔的春风,轻轻地吹着,知名和不知名的花儿悄悄地竞相开放,白花高洁,黄花淡雅,红花艳丽。高大的,矮小的,单棵的,成林成片的新柳,像水洗绿染过似的,齐刷刷地在一夜之间穿上了嫩绿的新衣。站在绿柳拂面的树下,仰面吮吸着凉凉的、细细的雨滴……家乡的老人们叫它“寒食雨”。寒食雨下了,清明到了,条条道路上忙于上坟祭祖、缅怀先人的行孝之人渐渐多了起来。雾气漫漫,行人匆匆,凉风阵阵,春雨潇潇,故乡的淮河两岸,每每到清明时节,随之而伴的自然是如期而至的淅淅沥沥的清明雨。雨助人势,人借雨情……回家扫墓的人们,像溪流归海一般涌向故里。

这隐匿于节日之外的深切含意,这流淌于亿万中华儿女血脉之中的暖暖真情,无不催促着在外的游子匆匆地加入回乡祭拜先人的潮流之中;传承了几千年的行孝第一、尊老爱幼的中华美德,减轻了游子们的舟车劳累,唤起了他们对故人的情思。

肃穆淡雅的鲜花,浓香酣烈老酒,亲人们生前最喜欢的特色小吃,一一地被从重重的行囊中取出。轻柔,再轻柔地打扫着先人的墓地,小心,再小心地摆放好远道带来的祭品,再送上几张纸钱,燃上几柱直上九霄的袅袅檀香……

静悄悄地开始了亲人间心与心的对话,情与情的交流,爱与爱的抚慰。此时,多少人抚今追昔,默念着亲人们的恩典,多少人泪洒祭台,痛哭失声。这代代相传了几千年的祭祀祖先、饮水思源、懂得感恩的传统美德,理应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遗产。清明时节,祭拜先人、追思过去、植树栽花、美化环境的优良习俗,一代又一代地传承在华夏儿女的心中。这是中国人追求百善孝为先的精神所在,是中国人亲情第一,友善为先的行动所在,是筑梦强国的基础所在。

从春秋时代,晋文公纳贤介子推的“寒食”时节禁止烟火,只食冷饭凉菜三叩九拜的方式,到香火袅袅,纸片翻飞,鞭炮轰鸣的传统祭拜,演变到今文明的鲜花祭拜和网络祭拜,唯一不变的追思亲情,缅怀先贤,牢记过去,尊老行孝,知恩必报的主题。

还有那永远不变的“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清明节时常落雨,追忆亲人泪不干”的场景……

雨又下了,清明节又如期而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