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天泉

不知不觉中,《信阳日报》即将创刊30年了。我笔耕不辍,向她投稿也快20年了。回眸投稿的路上,风清气正。

最初的投稿是在1997年,我在一所小学教书。当时,学校创建县级文明单位,按照申报材料要求,单位须至少有一篇市级以上党报党刊发表的新闻稿件。偏僻乡村,可谓“两眼漆黑”,大家手足无措,老校长很是犯愁,最终决定由我这个少先大队辅导员(也是当时校内最年轻的教师)到信阳日报社去“通融”。

我斗胆带上稿件和钱,几经转车,来到信阳日报社。时近傍晚,就在我和门卫说明来意时,一位路过的记者见状,主动搭讪。他打开稿件,仔细地看了看,决定收下,并告诉我可以离开。我激动地再三要求请他吃晚饭,他只是一个劲地说不。情急之下,我涨红着脸,掏出装有现金的信封递给他,他一把将我推出老远,果断地说:“我们欢迎真实的好稿,其他啥也不用!这是我们的纪律要求,你不要再为难我。”我只好无奈地收回信封,将信将疑地离开。

连那位好心记者的尊姓大名都没问,我惴惴不安地回到学校,把钱退给了财务。然而没几天,《东大店小学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果真在《信阳日报》刊发了,4月19日,二版。大家争相传阅样报,这可是破天荒啊,校园沸腾了!

有人经常说什么“有钱好办事”、“不给钱不办事”,可是,信阳日报社的记者、编辑们却以实际行动证明,事实并非如此。生动的一课,让我感受到了风清气正。

此后,我经常向信阳日报社投稿,而今,《信阳日报》已陆续刊发我各类文稿近200篇,其中《荡墨情结》、《心秉理性》等散文、随笔20余篇;《干部读书要有所选择》、《整治庸懒散软不能“打白条”》等时评、言论30多篇。

“我们欢迎真实的好稿,其他啥也不用,”他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信阳日报》从不发有偿新闻,唯质用稿。向《信阳日报》投稿,不需要拉关系,走后门。不是吗?在我这么多年的投稿中,竟连《信阳日报》的记者、编辑都不认识,没和报社任何人通个电话。

投稿的路上,风清气正。这风清气正,更一直陪伴我,并且亮丽了我的人生,从毛头小伙成长为学科带头人;从教师成长为校长;从科员成长为领导干部。这风清气正,将永远激励我更好地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