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童

昨日,息县颐和无纺布厂的缝纫女工夏友芳领到了上个月的工资,算上超指标奖励和全勤奖励,共计2815元,比身边大多数姐妹多出了300元以上。

夏友芳此前一直在无锡、苏州一带的服装厂做缝纫工。今年春节过后,她下决心留在县城产业园区打工。

“走不开了,家里两个孩子上学,还有十几亩地。”夏友芳说,“总在外面打工,家都不成个家了。”

夏友芳的家在息县东岳镇,10年前她就开始外出打工。

“外面工资稍高一些,我每月能领到将近4000块钱。”夏友芳说,“但是一有事儿就得往家跑,钱花在路上不少,也太麻烦了。在家乡打工有干头!现在每月都能回家两次,感觉舒服多了。”

息县包信镇的夏梅也在颐和厂做缝纫工。她十多年来一直在家门口做工,从麻纺厂到缝纫车间,工资从最早的800元涨到现在的2400元。

夏梅说:“我没想过外出打工,拉扯小孩,还种地,顾不了。在家乡干也不错。我去年就来这个厂子了,包吃住,每月能领2000多块钱,家里有事儿一个小时就回了。”

这家靠做无纺布起家的企业,去年上了缝纫车间,产业链条一下拉长了很多,缝纫成品的利润很快超过销售无纺布的利润。企业发展了,需要更多的缝纫工。对于招到更多的工人,颐和厂的老总刘树青有招儿。“说到底就是一个‘钱’字。”刘树青说,“我要想办法保证工人待遇不会比大城市差。我们一样计件发工资,还按大家的平均水平定指标,超额了就按5%—20%加薪。服从管理不缺勤,我每月另发200元全勤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