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晓峰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转眼迎来了《信阳日报》创刊30周年。

30年前,我是一个壮小伙,更是一个新闻写作的门外汉,而经过30年对您——《信阳日报》的跟随,使我吸收了营养,得到了成长。

我是1979年秋参军的,在部队期间虽然曾采写过几篇“火柴盒”、“豆腐块”的新闻稿子,但就新闻采写的要领而言,确实掌握得十分肤浅。1985年退伍返乡后,通过成都军区《战旗报》社时任通联科科长杨心灵的搭桥,我认识了时任《信阳报》社的副总编辑徐光华老师。1985年11月份的一个星期天,我搭车去了徐老师的家。到家后,得到徐老师的热情款待,他仔细询问了我的基本情况,送给我他撰写的一本题为《新闻采写入门》的厚书,并勉励我要多动脑筋勤思考,多动笔勤投稿。徐老师的话鼓足了我写稿的信心。

我家住农村,退伍不到两个月时间,村委开始换届选举,我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当时正是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初期,我积极带领村民探索新路子,发家致富。适宜的生产关系刺激了生产力的发展,新人新事不断涌现。我抓住机遇,采写了多篇反映农村改革的稿子,其中一篇题为《父拜子》的新闻故事,被《信阳报》(那时是周三刊,不是日报)和《河南农村报》在头版的醒自位置上刊发,从而进一步激发了我采写新闻的积极性。

从那以后,不管工作有多忙、家庭的事再多、经济有多困难,我都坚持采写新闻稿件,从未间断。近30年来,我采写的新闻稿件被各类报刊釆用1750多篇,其中被《信阳日报》刊用780多篇。

由于我写稿的时间长,稿件见报多,本县不少人还认为我在白雀园镇政府工作,外县人还以为我在县委宣传部做新闻报道工作。现在可以告诉大家我的真实职业,我现在在光山县白雀园镇一所农村小学任校长,今年53岁,一个食道癌的患者。但重症没有压垮我的意志,没有压垮我的精神,没有压垮我的追求。2011年12月做了手术后,我又干起了老本行——教书、写稿。

《信阳日报》,近30年航标的指引,指引着我在新闻写作道路上前行。特别在患病后的两年多中,我更加热衷于新闻写作,仅2012年就在省市县的报刊和网站上发表新闻稿件和文学作品90余篇,其中,我采写的《把校园书香带进学生家庭》一稿,很快在《信阳日报》的“科学教育”版面上刊用,此稿参加《教育时报》“新闻大赛”,获得了大赛奖,我是全市唯一获那次大赛奖的作者。2013年是我新闻写作最丰收的一年,我的稿件在县以上报刊和网站刊登179篇。今年1月到现在,我的新闻写作又获得丰收之春,所写稿件在《河南日报》农村版刊用5篇,《河南法制报》刊用3篇,《教育时报》刊用5篇,《信阳日报》刊用9篇,《信阳晚报》刊用15篇。

得益于贵报良师的指点和帮助,我的新闻报道成绩突出,我连续多年被光山县委、县政府评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白雀园镇也多年被评为新闻报道先进乡镇。2013年光山县“感动光山十大人物”评选,我光荣入选。在颁奖仪式上,当县领导握着我的手说“了不起,邹校长、感谢你对我们外宣工作作出的贡献”等话语时,我心中顿时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欣喜。

我在跟随《信阳日报》近30年的实践中认识到,写新闻稿件是为了真实地记录我们的生活和社会一点一滴的变化。把这个时间再拉长看,可以看到我们国家正从一个贫穷的国家逐渐变得富有而强大。

对我个人而言,活一天,就跟随您一天。因为,这是您——《信阳日报》近30年来培养出来我这样倔强的性格。但愿我的生命在新闻采写中得到升华。

因为有爱,我才将跟随您一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