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见到马盛根,他是一位话语不多,为人务实、处事低调的人。外人很难把他和建筑商联系在一起,他看上去更像一位文人,有一种文人的独特气质,只有和他近距离接触,你才能从他那眼神中看到一份睿智,以及渗透在骨子里的一份坚韧。
□夏晓辉
为谋出路:初中辍学去务工
马盛根出生于新县新集镇白果树村一个农民家庭。计划经济年代,靠挣工分养家糊口,在“吃上顿愁下顿”的日子里,为了给家庭减轻负担,马盛根初中没上完的马盛根就辍学务农。考虑今后的出路,1985年,洛阳省建六公司在新县招收农民合同工,他报名参加考试并如愿的被录取。从大别山里走出来的懵懂少年,一下子来到大都市,让他感到既高兴又新奇,每天干活有使不完的劲。但让马盛根慢慢地感觉到,由于自己年龄小,文化低,又没有一技之长,他只能在公司里做一些“掂灰桶、搬砖头”的小工活。
也就是从那时起,马盛根发奋走上了自强之路。他发誓,不能这样一辈子“当小工了”。于是,他提出要跟那些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工做学徒。经过两年的磨炼,聪明的马盛根就很快地把看图纸之类的技术活基本上掌握到了,并当了一名现场施工员,也就是现在的项目经理,由学徒工一下子进入到管理层,工资收入也随之增加。
马盛根在省建六公司做管理时,一干就是五六年,并且出色地完成了公司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
丢掉饭碗:自己单干包工程
1999年,国有建筑行业因管理死板,“靠天吃饭”的体制一直困扰着马盛根。其间,省建六公司所接的工程慢慢少了,“等米下锅”的省建六公司日子一天不如一天,由于没有多少活干,很多人借助自己的一技之长,离开公司下海去寻项目,找工程干了。
2000年,马盛根通过朋友介绍承接了郑州铁路系统的一座家属楼,总造价约投资100多万元,按他自己的话说:“这是我第一次单独干,第一次整个大工程。”没有启动资金,他东拼西凑在朋友那儿借了几万块钱,就这样地当起了“包工头”。
“说实在的,当初离开省建六公司心里很矛盾,家人的反对,朋友的规劝……毕竟公司有稳定收入,毕竟我对公司有一份感情。”马盛根提起当年的选择,至今还念念不忘。
离开公司是一人,搞承包时手下已是一支很有规模的施工队伍。这就是马盛根创业的起点,那一年,刚刚在这一行业立住脚的他却因建设项目工期长,临结算工程款时几乎是两手空空。
在干郑州铁路系统家属楼这一工程时,虽然没有赚到钱,但给施工方留下了很深地印象。2000年,他带领的工人不仅保质保量完成了施工任务,甚至还有让他至今颇感自豪的事情,那就是不偷工减料,把质量放在首位,各项指标都验收合格,并创下了“河南第一”的良好声誉。
有了承接工程的经验后,马盛根靠自己的能力将业务越做越大,这才有了如今的河南联建建筑劳务分包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马盛根在建筑圈里已是有口皆碑。他的名字成了一张“名片”,有了这张“名片”,并不意味着真正的成功了,他说:“现在跟我一起常年干的农民工兄弟就有几百号人。所以说,责任很重,压力更大。以前,有个别“包工头”,曾经昧着良心把工程款卷走了。但我从不拖欠农民兄弟的工资,那怕是少赚钱或者不赚钱,我也要一分不少地结清他们的工资。我是农民出身,我理解从农村走出来的农民兄弟很不容易。”
追求跨越:工程做到沙特阿拉伯
“我的工程一般都是朋友们介绍的,而接工程之前是不需要考察的。”这并不是吹虚,而是马盛根用诚信和努力换来的。他在国内干了几个项目后,2006年,他通过朋友介绍,带了200多人,到了沙特阿拉伯延布市。这个工程的总承包是中石化,后分包到中铁七局,正因为如此,中铁七局才敢放心地把国外的项目介绍给他,并把其中一个工段分包给马盛根公司的名下。
项目在沙特阿拉伯王国,同样是因为之前的公司没有做好,被人家告到了总部,几个亿的工程量,两年的工期,由于工期紧,施工力量簿弱,前一个公司做了几个月,还是达不到要求。情急之下,中铁七局想到了马盛根,让他过去“救火”。
马盛根果然不辱使命,他的一班人马过去以后,大家顶着每天50多度的高温,加班加点抢工期,通过两年的奋战,终于顺利完工。在沙漠王国,他打响了“河南建筑”的品牌。
“河南建筑”:成功“名片”闯天下
一家国有建筑公司在斯里兰卡搞大包干时,获悉马盛根有在国外搞工程的经验和资质,马盛根又于2008年进入了斯里兰卡从事国家援建的电厂项目,他在斯里兰卡一干就是5年,直至2013年工程接近尾声。
在斯里兰卡搞工程期间,中国电建公司又把他介绍到塔吉克斯坦搞电厂项目施工。该电厂工期约两年,若一期项目完工,他说:“我有可能在此长期干下去。”
2012年,通过中国电建公司的引荐,他在新疆同时启动了一家电厂建设项目。
许下夙愿:回报家乡返璞农民
马盛根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有一位贤淑达理的妻子和一对儿女。他说:“我自己文化不高,读初中就辍学了。所以我特别稀罕有文化的人。还好,我的儿女都很争气,一个在上研究生,一个在上大学。”
现在的马盛根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大老板一样,每天会有很多应酬。“不能说一点都不应酬,但我都会掌握一个时间和度。比如打牌,我从不恋战,最晚不超过晚上11点。”
“人穷的时候,不能向命运弯腰低头。如今虽然成功了,但我每做一件事就要考虑周全,不能让别人说闲话。”这是马盛根的做人准则。
“做事不一定要轰轰烈烈,但做人必须要做出本色。”马盛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于是,有了钱的他第一件事就是想到家乡。近年来,他多次向家乡慈善机构捐款捐物,并经常资助和帮助来郑州创业的年轻人。2013年,由新县政协向贫困学子发起的“圆梦大学”活动,作为新县新一届的政协委员,他捐款5万元。“其实这些都是小事,不值一提。”马盛根谦虚地一笑。
马盛根有一个夙愿。他说:“在外面打拼多年了,我已经厌倦了那种生活。”他曾经不理解,为什么有些来自农村的老人不愿到城里来住?“也许他们更习惯于农村那种田园生活吧!平时,有老家的街坊邻居,自家养的鸡鸭牛羊,所有这些,都是他们的牵挂。看来,尽子女的孝心并不是让老人吃得饱、穿得暖,更重要的是要按照他们喜欢的生活方式去生活。”
“今后,我也要按照这种方式回到家乡。我要在家乡承包几百亩稻田和荒地,盖上农家小院,沐浴着初升的太阳,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体验着一种丰衣足食、精神富有的农耕文化生活。”
马盛根聊到这里,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童真和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