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派记者 向 炜 郭 靖
“信阳是一个劳动力输出大市,我就是230多万外出劳务者之一。我代表着农民工群体,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农民工的生活越来越好。”在北京接受记者采访时,全国人大代表、新怡和(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刚说,此次将继续为农民工群体传递声音。
从1993年到北京打工,王刚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建筑工地做农民工,第二份工作是在饭店当服务员,第三份工作是创办自己的实体。“如今,我的企业已经有4000多名员工,我们员工每年平均收入在6万元以上。我们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受益人,享受改革开放的红利,非常感谢党和政府的支持。”王刚动情地说。
十多年的外出打拼经历,让王刚对打工创业颇有感触:“我总结了一下,从打工到创业这期间有三个阶段:第一,找饭碗阶段,是外出务工就业、给别人打工;第二,造饭碗阶段,是自我创业、打拼的过程;第三,送饭碗阶段,就是创业成功,开始回报社会。”
“为了回报家乡,我在信阳已经投入20多亿元了,并在企业内部推行这种感恩的文化,组建了‘扶贫救助基金会’,近些年向社会累计捐助了1.6亿元。”王刚介绍说,在信阳像他这样的人有很多,大家开始创业的时候都很艰难,但现在很多人已经成为行业的佼佼者。他们带着先进的理念、技术、资金回家乡投身产业建设,为信阳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物质资本和人才资源。
“目前还有很多在外务工的信阳农民工,他们的技能培训、子女上学等问题都值得我们大家关注。”王刚谈道,自己这些年跟农民工兄弟走得比较近,对他们现实情况的了解更加真实、深入。首先,是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近些年,国家出台了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政策,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学校还存在着要赞助、要捐助的问题,不少农民工子女上学难成了令父母最头疼的事。
“其次是农民工的技能培训问题。农民工从农村来到城市务工,从事的大多是一些对文化知识要求不高的工作,他们需要更多专业系统的培训。”在王刚看来,近年来全社会对农民工的关注和关爱更多了,相关部门和企业也开办了各种培训课程。但在调研中,他了解到,这些培训要么设备不齐全,要么培训师资有限,要么课程单一,要么只讲理论缺少实际操作,而且多数培训单位没有实习实验基地和设施可供农民工朋友练习。
“我们怎么样能让农民工在外务工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不为子女就学发愁,拿上满意的工资,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这都需要政府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关怀。”因此,王刚建议,一要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方便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二要加强农民工培训,设立更多的政府公益培训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