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时秀敏

通 讯 员 马 童

提起易本耀,很多人并不陌生。因为他在北京率先开办打工子弟学校,并受到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接见,2006年,他的学生走上了央视春晚舞台,整个社会悲悯于他的艰辛追求,赞扬着他的济世情怀,使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终于引发全社会的关注。

1995年10月,息县籍退伍军人易本耀进京打工,他和妻子从开始带几个亲戚的孩子读书,到接收100多农民工子女入学,创办了全国首家打工子弟学校——北京市海淀区行知实验学校。他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情怀,在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同时,还免费接收大量的孤残、特困等各类弱势儿童读书。农民工艰难地向城市进军,易本耀的学校也行走在人性需求的情理与社会融合的边缘间,他的学校在校生一度达到5000多名。

日前,易本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什么都可以等,孩子们的教育不能等,否则就成了文盲。一定要让农民工的孩子在城市有学上!”

在这个信念支持下,哪怕身负“黑学校”之名,甚至带着哭泣的孩子们东奔西走,易本耀无数次打开了教室的大门。面对务工子弟的各种困难和差异性需求,行知实验学校最多时设置了16个教学点,范围也超出海淀区。

易本耀办学感动了无数人,人们开始向学校捐款,社会也开始给予他更多的认可。2003年,易本耀的学校首先获得政府的办学许可。农民工子女读书的需求,也催生了更多的人像易本耀一样办学,到2003年年底,北京市有66所打工子弟学校有了合法身份。同时,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开始被公开讨论和设计解决。

易本耀在倾情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同时,还惦记着家乡孩子的学前教育。2009年,他筹资千万元,创办了息县中心幼儿园。几年来,这所幼儿园每年为上千名幼儿提供着全寄宿的高标准学前教育。

近20年,易本耀的学校解决了数万名进京农民工子女的基础教育入学问题。随着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易本耀正带着他的学校选择退出,开始尝试一些商业经营活动。

“在社会需要的时候,我还会办好我的学校。”易本耀说,“让这个世界因为我的努力更美好,我将一往无前、无怨无悔!”